網頁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歌頌陶侃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陶侃是東晉的名將,從寒門學子到國家忠臣,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留下許多美談。陶侃的一生為人品質,與其母親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歷史上留有她母親“截發留賓”等美談。
陶侃的母親湛氏。當初是嫁給侃的父親陶丹做小妾的。陶家非常貧苦。湛氏每每很勤儉地紡紗織布,賺了錢來家用,並幫助教陶侃結交比自己好的朋友,以便於他可以增長學問和器識。家里雖然貧苦。可是客人來了。她竭誠款待。
有一天、雪下得很大。鄱陽地方的孝廉範逵,到了陶家過夜。如何招待貴客,陶侃一籌莫展。陶母暗自剪掉頭發換錢用。不僅如此,陶母還揭床鋪,將御寒的稻草搬來喂範逵的馬。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陶母這樣做,可見她待人的禮成寬厚非同一般。
範逵得知了這回事。就嘆口氣說。若不是這個母親。哪里生得出像陶侃這樣的兒子來呢?
陶侃年輕時在潯陽縣里做小官,管著捕魚的地方。有一次、把一瓮的美味鮓魚。送給他的母親吃。湛氏就原封不動的還了他。並且寫了一封信去斥責兒子。說,你做了官。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吃,非但沒好處,反使增加了我的憂心呵。
這些事跡記載在《世說新語·賢媛》和《晉書》里,陶母由此得名,與孟母、歐陽母、岳母一起被尊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陶侃的後代,多是不慕名利修心向道的儒雅之士,詩人陶淵明的人格也是受到家風的熏陶。追根溯源,是陶母奠定了子孫的為人基礎。至今湛氏家族也把陶母作為湛氏的名人來塑像紀念,可見陶母的美德流芳千古。

傳統胎教思想的原理及其演變


章、傳統胎教思想的原理及其演變

我國古代的胎教思想起源于商末周初,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套有系統的理論,有許多觀點與現代優生學不謀而合,深具研究的價值。唐宋時期,胎教的內容主要是「正本」,唐宋以後,隨著胎教影響範圍的擴大和中醫學的發展,早期的「慎所感」觀點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胎教理論--「外象內感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並實施胎教的國家,經過兩千多年歷代學者及中醫學家的研究,以及宮廷內外的推行,逐漸形成了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胎教思想體系,在教育史和醫學史上有著重要科學價值,發掘和整理這一文化遺產,是相當有意義的工作。

相傳周文王的母親太任之所以能生出「形容端正,才德過人」的周文王,在於她在懷胎時注意生活起居,修身養性,晚上還請樂師來唱詩。西漢戴德在所撰《大戴禮記保傅》中,追述了殷周時代就強調對太子的教育要從胎兒時期開始,並名之為「胎教」。那麼什麼是胎教呢?本論文所指的胎教是「婦女懷孕後,一切思想、言行、舉止,都必須謹守禮儀規範,以便給予胎兒良好的影響及教育。」也就是通過人為措施,使胎兒身心得到更好發展,使後代在生命肇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以期日後成為健康而又聰明的優秀人才。

古人意識到胎教是胎兒在母體內能感受到各方面的感化,母體在懷胎期間在精神、飲食、生活起居等方面若採取有效措施,可使母子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太任有妊,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穢言,食不進異味」,指出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在懷孕的時候,不看非正經的東西,不聽淫穢的聲音,不說狂傲的話語,不吃辛辣生冷等食品。周文王在未出生前,母親就給了他良好的胎教,所以周文王在出生後就非常聰明,學習時能「舉一反三」。

由於胎教的含義十分廣泛,加上人們進行胎教的自覺程度不同,胎教又可分為「廣義胎教」與「狹義胎教」兩種。廣義胎教泛指所有對孕婦和胎兒有益的一切措施:由於胎兒處於器官形成和生長發育過程中還沒有定型,容易受外界影響而發生變化,即中醫所謂「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外象而內感。」(北齊‧徐之才)這裏所說的受外界影響,主要指母體精神、飲食、寒溫等方面;母體的身心是否健康,對胎兒的成長,包括智力與體質的發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廣義胎教有利於母親和胎兒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有利於保胎、養胎和護胎等保健措施的實行。

相對於廣義胎教而言,狹義胎教偏重於品德、精神、性情與智力的陪養。主要指通過採取一些措施與方法,讓孕婦置身于美好的事物、環境和氛圍中,不但使孕婦品德高尚、精神飽滿、心情舒暢,而且由於「外象而內感」的作用,促進了胎兒智慧、情緒、品質的良好發育。因此狹義胎教實際上是在廣義胎教的基礎上,對母親和胎兒精神世界的美化實施,在胎兒個性的形成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換言之廣義胎教偏重母親和胎兒生理病理的醫療保健,目的是平安生下健康的孩子,狹義胎教則是偏重母體與胎兒的精神層面,目的是生下優秀的下一代。胎教既具有生理病理的醫療保健作用,又具有維護精神健康和心理衛生的功能,相較而言,狹義胎教更符含傳統胎教的意義,因此引起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的重視。
       
北齊醫家徐之才很早就提出了婦女懷孕以後「見物而變」的胎教理論,被後世許多人將其發揚光大,如隋代巢原方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寫道:「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意思是婦女懷孕三個月時,胚胎已逐漸發育成胎兒,這時雖然已從形體上初步成形,但是還沒有定型,即所謂「未有定儀」。此時胎兒的可塑性很大,當孕婦見到具有什麼特徵的東西,她所懷的胎兒,不論形體或思維,都會隨之產生變化,這就是「見物而化」。故母親在孕期內要多想好事,多做善事,多看美好的事物,以感化腹中的胎兒。通過母親美與善的良好「見物」刺激,使得胎兒更加聰明、善良、健康、漂亮。例如周始祖后稷的母親姜嫄,懷孕期間恬靜安適,喜好稼檣,經常隨夫郊祭,並時常觀察植物生長,所以她的兒子后稷長大後善種五穀,成為中國農業的重要始祖,即寓有「見物而化」的含義。

孕婦的精神生活的好壞,對胎兒的影響很大,儘管胎兒深居母親的子宮之內,但隨著胎孕月份的增加,母子之間的互動也日漸緊密,母親透過胎動,便能感受生命的喜悅。孕婦的心理活動要平時複雜的多,特別是在懷孕早期,由於孕吐導致身體的不適,容易產生不好情緒。到了懷孕末期,由於身形日漸笨重,加上對分娩的恐懼,以及擔心孩子生下來是否健康等問題,也時常困擾著孕婦,因而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孕婦情緒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自身的健康,對胎兒的影響也很大。醫學研究表明孕婦在情緒好的時候,體內會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以及酶和乙醯膽鹼,有利於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孕婦在情緒不良的情況下,如在激動狀態或焦慮狀態中,會產生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並隨著血液迴圈進入胎兒體內,使胎兒產生與母親一樣的情緒,並破壞胚胎的正常發育。大量調查資料表明,孕婦在恐懼、憤怒、煩躁、哀愁等消極神狀態中,身體的各部分機能都會發生明顯變化,從而導致血液成分的改變,影響胎兒身體和大腦的正常發育。醫學研究還發現,妊娠710周內是胎兒齶骨的發育期,此時孕婦的情緒若過度不安,很可能導致胎兒唇顎裂。此外若過度恐懼憂傷或高度緊張,或受到過大的精神刺激,都易引起胎盤早期剝離,造成胎兒死亡。

孕婦的情緒與胎兒的發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深居腹中的胎兒並不是只知吃喝拉撒睡,而是隨著母親情緒的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在懷孕早期若處於極度的憂慮之中,會影響母體血紅蛋白的含量和胎兒的體重。如果母體和胎兒血液內的碳氧血紅蛋白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可引起胎兒缺氧,造成胎盆的血液迴圈不良,導致胎兒生長遲緩,無法正常發育,出生後體重不足,而且智力也容易有缺陷。孕婦情緒波動過大,還可引起血液中乙酞膽鹼、腎上腺素等分泌量的變化,隨血液迴圈通過胎盤影響胎兒。乙醯膽鹼分泌量下降,會影響胎兒肝臟的生長發育;腎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加會使血管收縮,影響子宮的血液供應,使胎兒心臟跳動加快,不利於胎兒的正常發育。倘若孕婦長期精神緊張、恐懼不安,血液中還可能產生一種特殊的化合物——長泰霍洛明。這種物質會使胎兒感到不安,造成胎動增加。孕婦過度激動時,胎兒在子宮內活動強度會超過正常狀態的35倍。孕婦過度緊張還會引起子宮收縮,以致發生早產,或引起胎盤早期剝落,導致胎死腹中。為了母嬰的健康,並生出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孕婦應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在最佳愉悅狀態。

孕婦精神情志對胎兒形體發展影響如此之大,間接對胎兒心理與智力造成影響,可見孕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孕婦要有意識地培養寬廣的胸懷、愉悅的心境、穩定的情緒,家庭成員也要盡量配合,努力為孕婦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孕婦充分感受家庭的溫暖,以此感應腹中胎兒,這就是傳統胎教思想——「外感內應」的落實。茲將古代論及胎教的重要學者及文獻,按時間先後排序於下:

第一節、先秦兩漢——胎教奠基期
一、戰國《胎產書》

長久以來,《黃帝內經》一直被視為中國第一本醫學著作,但隨著帛書《胎產書》的出土,這個說法受到強烈的質疑。西元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胎產書》的帛書,學者考證此書約成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要比過去認為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唐代昝殷的《經效產寶》還要早1000多年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婦產科專著。書中記錄了目前中國最早的胚胎逐月生長情形,也記錄了妊娠期間營養的攝養,預防難產、養育胎兒、求子助孕的方劑,並已認識到求嗣生育是男女雙方的事。

整個帛書《胎產書》呈正方形,上半部為「人字」及「禹藏」兩種圖形,前者介紹依據胎兒產日來預卜命運,後者介紹埋藏胞衣的方位及方法;下半部的開頭為醫論一篇,名為「禹問幼頻」,論述妊娠十月胚胎形成的過程,後一部分是胞衣埋藏方法與醫方。估計原書1000多字,現存679字,條款21條。帛書《胎產書》已成為研究先秦婦產科最重要的資料。引文如下[1]

禹問幼頻曰:我欲埴(殖)人產子,何如而有?幼頻合(答)曰:月朔已去汁,三日中從之,有子。其一日南(男),其二日女(也)。故人之產(也),入於冥冥,出於冥冥,乃始為人。
一月名曰留(流)刑,食飲必精,酸羹必,毋食辛星(腥),是謂財(哉)貞。
二月始膏,毋食辛臊,居處必靜,男子勿勞,百節皆病,是胃(謂)始臧(藏)。
三月始脂,果隋(蓏)宵效,當是之時,未有定義(儀),見物而化,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觀木(沐)候(猴),不食(生)薑,不食兔羹;欲產男,置弧矢,雄雉,乘牡馬,觀牡虎;欲產女,佩蠶(簪)耳(珥),呻(紳)朱(珠)子,是謂內象成子。
四月而水受(授)之,乃始成血,其食稻麥,(觶)魚□□清血而明目。
五月而火受(授)之,乃始成氣,晏起沐,厚衣居堂,朝吸天光,辟(避)寒央(殃),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以茱臾(萸),毋食養氣。
六月而金受(授)之,乃始成筋,勞□□□於野,數觀走犬馬,必食□□(也),未□□□,是胃(謂)變奏(腠)筋,□□□□
月而木受(授)之,乃始成骨,居燥處,毋使定止□□□□□□□□□□□□飲食辟(避)寒,□□□□□□□□□美齒。
八月而土受(授)之,乃始成膚革□□□□□□□□胃(謂)密腠理。
九月而石授之,乃始成豪(毫)毛,□□□□□□□□□□□□□□□□□□□□□□□□□□□□司(伺)之。
十月氣陳□□,以為
……
懷子者,為享(烹)白牡狗首,令獨食之,其子美皙,有(又)易出。欲令子勁者,時食母馬肉。
懷子未出三月者,呻(吞)爵甕二,其子男(也)。一曰:取爵(雀)甕中蟲青北(背)者三,產(生)呻(吞)之,必產男,萬全。
一曰:以方苴(咀)時,取蒿、牡、卑(蜱)稍(蛸)三,冶,飲之,必產男。已試。一曰:遺弱(溺)半升,□□堅而少汁。
一曰:取逢(蜂)房中子、狗陰,乾而冶之,以飲懷子,懷子產男
□□□□□□□□□□□□□□□□□□□□□□產男。
一曰:取烏□□□□男子獨食肉(歠)汁,女子席(莞)。
欲產女烏雌煮,令女子獨食肉(歠)汁,席
女子鮮子者產,令它人抱其,以去□□濯其包(胞),以新布裹之,為三約以斂之,入中,令其母自操,入溪谷□□□之三,置去,歸勿顧;即令它人善狸(埋)之

帛書《胎產書》已有懷孕一月「毋食辛星(腥)」、「懷孕二月時「不食生薑、不食兔羹」的記載,雖然沒有很明確說出理由,但推測應和恐懼生出「六指兒」以及「兔唇」有關。帛書《胎產書》卷首至第十三行是養胎法,論及男女交合懷孕最佳時機、胎兒逐月發展狀況、孕婦飲食宜忌及對胎兒的影響等,表列如下:

懷孕月數
胎兒發育狀況
孕婦宜忌
對胎兒的影響
一月
留(流)刑
食飲必精,酸羹必,毋食辛星(腥)
是謂財(哉)貞
二月
始膏
毋食辛臊,居處必靜,男子勿勞,
是胃(謂)始臧(藏)
三月
始脂
果隋(蓏)宵效,當是之時,未有定義(儀),見物而化,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觀木(沐)候(猴),不食(蔥?)薑,不食兔羹;欲產男,置弧矢,雄雉,乘牡馬,觀牡虎;欲產女,佩蠶(簪)耳(珥),呻(紳)朱(珠)子,
是謂內象成子
四月
水受(授)之,乃始成血
其食稻麥,(鱓?)魚□□清血而明目。

五月
火受(授)之,乃始成氣
晏起沐,厚衣居堂,朝吸天光,辟(避)寒央(殃),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以茱臾(萸),毋食養氣。

六月
金受(授)之,乃始成筋
□□□於野,數觀走犬馬,必食□□(也),未□□□
是胃(謂)變奏(腠)筋,□□□□
木受(授)之,乃始成骨
居燥處,毋使定止……飲食辟(避)寒,

八月
土受(授)之,乃始成膚革

胃(謂)密腠理
九月
石授之,乃始成豪(毫)毛,


十月
氣陳



《胎產書》沒有明確說明懷孕禁忌的原因,只隱約透露懷孕禁忌的線索,書中認為懷孕第三個月是胎兒成行最重要的時期:「當是之時,未有定義(儀),見物而化,」所以要嚴格遵守懷孕禁忌----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觀木(沐)候(猴),不食(蔥?)薑,不食兔羹」。在此觀念之下,胎兒的性別也決定在此時期,因而有生男育女的偏方:「欲產男,置弧矢,雄雉,乘牡馬,觀牡虎;欲產女,佩蠶(簪)耳(珥),呻(紳)朱(珠)子」受孕後,胎兒按月受到每個月應受之氣而成長,因而產生每個月的禁忌,如懷孕一月「食飲必精,酸羹必,毋食辛星(腥)」,懷孕二月「毋食辛臊,居處必靜,男子勿勞,」懷孕三月「毋使朱(侏)儒,不觀木(沐)候(猴),不食(蔥?)薑,不食兔羹;」懷孕七月「居燥處,毋使定止……飲食辟(避)寒」等。可見「見物而化」的胎兒與外界感應的觀念,成為當時孕期禁忌的重點。此外《胎産書》提倡胎教的論述:孕婦要注意自己的視聽言行以及接觸的對象;遠離侏儒沐猴等醜陋之物,親近正人君子及士大夫,促使胎兒身心發展,這是目前文獻中最早關於胎養及胎教的記載,並成爲後世胎教理論的淵源。

根據劉向《列女傳》、司馬遷《史記》的記載,中國最早被施以胎教的對象為周朝開創者——周文王,其母太任在得知懷孕後,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距今已有3600年。此外周武王、周成王在胎兒時期,也都被施以胎教,因而成為千古聖人,相關資料亦見於賈誼《新書》、王充《論衡》、戴德《大戴禮記》等。漢代有關胎教的記載和論述很多,初步形成了胎教學說,但此時的胎教實施對象較為狹小,僅皇室成員有此能力。以下分為賈誼《新書》、司馬遷《史記》、劉向《列女傳》、戴德《大戴禮記》、王充《論衡》等加以說明:

二、賈誼《新書‧胎教》

賈誼(西元前200-168年),西漢初期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教育家,因遭讒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繼又為文帝少子梁懷王劉揖太傅。可能因為工作經驗,賈誼對於早期教育別有心得,為宮廷保傅制度做出全面而系統的論述,主要見之于《新書》的〈傅職〉、〈保傅〉、〈勸學〉、〈胎教〉諸篇,其中〈胎教〉一文,是中國最早關於胎教方面的文章

《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云爾。素成,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以其母。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故曰「素成」[2]。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櫃[3],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

青史氏之記[4]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蔞室[5],太師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太卜持蓍龜而御堂下,諸官皆以其職御於門內。比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6]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7],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 ……此正禮胎教也。

周妃后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8]

賈誼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系統地論證胎教問題的一位學者,他認為對胎兒實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提出胎教的目的在於「正禮」,即孕婦生活中的一切內容都應該符合「禮」的要求與規範。賈誼提出要生出良好的後代,首先一定要「正本」,也就是要重視婚嫁的對象,因為子女是由父親和母親的雙重因素結合而成。他的「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也就是「父母善,子女必善」的血統論沒有科學根據,應受批判,但他主張以孝悌及道德高低,作為娶妻嫁女的標準,仍不失為正確之舉。

賈誼對於早期教育的論述,主要是從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觀點出發,針對皇太子的教育而言的。正如《尚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意思是指在專制社會,天下之命懸于天子一人,最高統治者個人的善惡直接影響著天下億萬百姓的命運。賈誼通過對殷商國祚長久,秦朝二世而亡的史實考察,又進一步指出:「天下之命,縣于太子。」因為太子的品行如何,已經預示著他日後繼承皇位時的道德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講,他認為對太子的教育,實乃治亂之機要,如果太子能受到正確的教育,養成善良的品德,則「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賈誼認為對太子的教育應儘早實施,「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期,當嬰幼兒的赤子之心尚未受到外界薰染,尚未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對他實施教育,就會收到最佳的效果,因而他說:「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同時早期教育也是整個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階段,一個人幼時接受的教育,往往決定著他日後的成長道路,稍有不慎,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此他強調「君子慎始」。並指出周朝之所以盛,秦朝之所以速亡,是因為前者對太子自幼便實施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後者則不然。

賈誼胎教思想強調「正本」,也就是從根本上為培育良好的後代創造有利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謹慎擇偶。為了達到正本的目的,所婚嫁的對象必須出於孝悌之家。除了「正本」外,賈誼還提出應對婦進行良好的胎教,才能夠培養良好的下一代,尤其是王子。他引用最早記載胎教的文獻——青史氏之記,認為胎教是早期教育之始端,王室之家應當重視對太子實施胎教,在太子未出生以前要設置專門實施胎教的處所——「蔞室」,安排專人監護懷孕后妃的飲食、視、聽、言、動等,使其合乎禮的規定。后妃自身亦須有胎教意識,做到行為端莊、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

太師、太宰、太卜分別是天子的老師、廚師、占卜師,可以動用到這些人的人,除了天子之外,唯有皇后。加上青史氏之記開宗明義說道:「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蔞室……」,以及「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都可看出胎教最早應是為懷孕的皇后量身設計的;其排場之大、要求之高恐怕連貴族女子都未必能享此殊榮。又「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櫃,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否真能做到這麼大費周章,將胎內容保存在宗廟已不可考,但可看出當時已有人大聲疾呼,要皇室嚴格遵守胎教的規範。[9]

歸納而言,賈誼的胎教思想要點有五:
1要生出良好的後代,首先一定要「正本」,也就是要重視婚嫁的對象。
2、注意皇后在懷孕期間所處的環境:「七月而就蔞室」,意味著懷孕七個月後,皇后必須遷居另一住所,和天子分房而睡,主要應是為了禁欲的因素。此時除了一般的僕人伺候外,還有太史、太宰、太師的約束。
3、留意音樂對未來王太子的影響:「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防止皇后聽到不該聽的音樂。
4、注意皇后在懷孕期間的飲食:「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防止皇后吃到不該吃的食物。
5皇后在懷孕期間必須行為端莊,並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

賈誼在短短三十二年的生命中,真正從事教育的時間並不長,只做過幾年的長沙王太傅和梁懷王太傅,但他卻提出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尤其他獨具慧眼提倡胎教,成為中國甚至世界上第一個大聲疾呼胎教的教育家,可惜的是,他的胎教理論似乎僅針對皇后一人設計,並未普及其他婦女。

三、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司馬遷(西元前135~前87)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文王之母

太任之性,端壹誠莊,維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與《新書》相比,《史記》有關周朝后妃的胎教記載更為簡短,然內容甚為相似。賈誼用以做為胎教典範者為成王之母邑姜,司馬遷則以文王之母太任(王季之妻)為楷模。以現代科學分析,周文王有母親好的遺傳因子是可以肯定的,至於其母懷孕後,目不視惡色」、「口不出傲言」(《新書》稱「雖怒不罵」),說明懷孕期間保持良好心態,「耳不聽淫聲」(《新書》稱「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不讓不雅正的音樂影響孕婦的心情,這些對孕婦健康和胎兒正常發育都大有好處。由內容觀之,《史記‧周本紀》大致上延續了《新書.胎教》的說法。

四、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

劉向(西元前77~前6年)《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更是世界上第一本女教書,反映出劉向的女子教育思想。他主張對統治階層女子進行教育,再逐漸影響民間,以達移風易俗之效。《列女傳》是劉向呈給漢成帝以教育後宮子女的,用以說明母儀、賢明、貞順、仁智、節義等婦女生活準則。其中母儀的標準是「惟若母儀,賢聖有智;行為儀錶,言則中義。胎養子孫,以漸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業」,而成功的母儀典範,首先必須做到「胎教」。《列女傳》卷一〈母儀傳‧周室三母〉提到太姜、太任、太姒等周氏三母,其中的太任是周文王的母親,成功地施行胎教:

三母者,大姜、大任、大姒。大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大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

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

古者婦人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10],不食邪味[11],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頌曰: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12]

描述懷孕時期所需小心謹慎的事項,以及胎教的效果。與《新書》、史記不同的是多出了「夜則令瞽誦詩」以及「道正事」的內容,顯示由此開始讓婦女也接觸家經典及歷史上的正事,雖然由胎教的角度而言是欲使腹中胎兒因母親「感於善則善」,然亦因此讓婦女有接受早期為男性獨專的部份教育的機會,後人在撰寫女誡方面的文辭時,多會引述太任胎教之訓。又文中只有提到文王之母太姒施以胎教,號曰「最賢」的太姒(周武王之母)反而沒有。        

五、戴德《大戴禮記‧保傅》

戴德,西漢人,生卒年不詳,漢代今文經的開創者,活躍於漢元帝時(前43~前33)。他從當時所存的戰國以來說禮之文八十五篇而成,故名《大戴禮記》。自鄭玄遍注《周禮》、《儀禮》、《小戴禮記》,並合稱為《三禮》後,《小戴禮記》流行,《大戴禮記》則受到冷待,以致日漸散失。1973年在河北定縣西漢中山懷王劉脩墓發掘出來的竹簡,有一篇和〈保傅〉非常接近的文字,可見西漢時《大戴禮記》的某些篇章已單獨流傳,更重要的是,《大戴禮記》的文字與不少傳世文獻相合。其中的〈保傅〉提到胎教:

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云爾。素誠繁成,謹為子孫,娶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婬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故曰: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名以其母,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故曰素成。

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13]

和前述賈誼《新書‧胎教》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為周文王之母,後者為周成王之母,其他的部分大同小異,僅有些許處不同,列表如下:

賈誼《新書‧胎教》
戴德《大戴禮記‧保傅》
周成王之母
周成王之母
七月而就蔞室
→「宴室」
太師、太宰、太卜三人
只有太史、太宰;少了太卜
太師撫樂」而稱不習
→「縕瑟」
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而曰」
→太宰「倚斗而言曰」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
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少了「笑而不諠」,
雖怒不「罵」,
雖怒而不「詈」

可以看出賈誼《新書》、戴德《大戴禮記》所論述的胎教,是標準的貴族教育,甚至可以說是專為未來國家領導者而設立的「太子教育」,因為施教的對象僅限於太子一人。不過早期的嬰兒夭折率偏高,即使貴為皇太子也未必皆能倖免,加上由出生、成年到登基變數太多,若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未出世的皇太子身上,未免風險過大。因此筆者認為周代的胎教實施對象應不只皇太子一人,而應普及到所有的皇子、皇女[14],只不過若懷孕的是皇后,應該會受到更高規格的對待。為方便論述,茲將周初重要君之母表列於下:

母親
丈夫
兒子
懷孕時
身份[15]
有關胎教之記載
姜嫄
→周始祖棄
平民

→周太王(古公亶父)
夫人

太姜
周氏三母
周太王
→王季(季歷)、太伯、仲雍
夫人

太任
(大任)
王季
(季歷)
→文王(西伯;姬昌)
夫人
《列女傳》
《史記》
太姒
(大姒)
周文王
→武王、周公、管蔡霍叔等
夫人
(最賢)

邑姜
周武王
→成王
皇后
《大戴》、《新書》

劉向《列女傳》涉及胎教方面的內容更為廣泛,雖沒有明確指出專為皇后一人而設立,但由「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可看出此時的胎教仍有一定的階級性,至少要是貴族身份才有可能實施。他認為胎兒能夠感知母體內、外的刺激,提出孕婦的身心健康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胎教的目的在於「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

此處提出太任懷孕時不論食衣住行感官等,都小心謹慎,以利胎兒的成長發育——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此外「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生出來的子才會「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同時《列女傳》最早提出「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是後世胎教「外象內感」最早的源頭。

《列女傳》中具體提出成功施以胎教的典範——周文王之母太任。劉向首先提出太任的個性原本就賢良端莊、察覺懷孕後更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但和賈誼《新書》、《大戴》提到的周成王之母有很大的不同;周成王之母的胎教是藉由外在力量約束而成——太師、太宰、太史在言語、音樂、食物多方面的制約。但太任卻是有自覺的、自動自發的施行胎教,所以文王才能夠生而聖明,創立周朝,太任的胎教,功不可沒。可以看出太任的胎教,多為消極面的禁止,如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其中「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更是走向了極端。難能可貴的是,太任「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也就是做到了積極面的胎教,這當然不是平民百姓能做到,足見早期的胎教,應該是針對貴族尤其是皇室而設立,這可能和周朝重視貴族女子閨閣教育有關[16]

另外瞽叟誦詩書、道正事」的對象與其說是孕婦,不如說是腹中胎兒,且這個胎兒的性別,似乎多預設為男孩,一直到胎教思想逐漸普及於民間後,此觀念才有所改變。[17] 以科學的角度而言,「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跛),不食邪味,」這些作法或許能降低因姿勢不良或食物不當而造成的傷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有益於心情的平靜,對胎兒有利無害。然觀察其解釋的路徑,乃是由相似聯想角度出發----肉切得四四方方,席子擺得方方正正,那麼生出來的孩子就能品德端正。故劉向又說:「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父母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意肖之。」認為胎兒未來的品德容貌,與母親對外界的感受有直接的影響。

茲將賈誼《新書》、戴德《大戴禮記》、劉向《列女傳》、司馬遷《史記》論及胎教的文字表列於下,並加以比較:

■表5-1《新書》、《大戴禮記》、《列女傳》、《史記》胎教簡表
書名
原文
說明
身份
具體胎教
協助者
備註
賈誼新書
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櫃,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

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蔞室,太師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太卜持蓍龜而禦堂下,諸官皆以其職禦於門內。比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

周后妃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成王之母;皇后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
太師、太宰、太卜
三人

最早胎教文獻
史記
太任之性,端壹誠莊,維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文王之母太任;夫人
*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

最簡短
列女傳
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

古者婦人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文王之母太任;夫人

*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

*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
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
最詳盡



大戴禮記
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

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周后妃妊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
成王之母;皇后
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

太史、太宰
和賈誼新書大致雷同


由賈誼《新書》、司馬遷《史記》、劉向《列女傳》、戴德《大戴禮記》等可知,周文王之母太任,是實施胎教的第一人周朝以仁厚立國,母親、后妃的品德起了一定的作用。太姜的兒媳太任,是摯任氏的二女兒,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親,她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太任的夫君王季具有父親的仁德風範,以仁義來治國,因而各地諸侯都很擁戴他。王季的事業,得力於太任的輔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懷孕的時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睡從不歪著身子睡,坐也不偏斜著坐,站不曾跛著腳站。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擺放不正的蓆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地聰明,聖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件事,他就能舉一反三,甚至教一識百,所以史官讚美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太任明瞭感通萬物「肖化」的道理,注重胎教的作用,小心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而生下了文王。因此女子懷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想和所做的。言語行為與善相應,就感得良善的孩子,與惡相應,就感召不善的孩子。兒女的性情容貌和萬物相像的,都是母親與萬物相感的結果。文王能夠成為聖德的先君,奠定周朝八百年不衰的基業,這確實是母親太任給予端良母教的結果。
  
六、王充《論衡.命義

東漢傑出思想家王充對胎教頗有見解,他認為人之性命所以有賢愚善惡與吉凶貴賤,並非天意的結果,而是人在受胎時所稟受的天性有厚有薄,「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氣之時,已得吉凶矣。[18]認為在父母交合成胎時,天和星宿施放出的氣直接影響了剛要成形的胚胎,胚胎所受的氣影響了胎兒以後的「命」[19]

王充在他在《論衡》〈命義第六〉將影響人的一生的吉凶善惡分為「命」與「性」兩個概念:

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惡而命吉。操行善惡者,性也; 禍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禍,是性善而命凶也; 或行惡而得福,是性惡而命吉也。性自有善惡,命自有吉凶。使命吉之人,雖不行善,未必無福;凶命之人,雖勉操行,未必無禍。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性善乃能求之,命善乃能得之。性善命凶,求之不能得也。行惡者禍隨而至,而盜跖、莊+橫行天下,聚黨數千,攻奪人物,斷斬人身,無道甚矣,宜遇其禍,乃以壽終。……命在初生,骨表著見,今言隨操行而至,此命在末,不在本也。則富貴貧賤皆在初稟之時,不在長大之後隨操行而至也。[20]

所謂的「命」是指人一生的禍福吉凶,如壽命的長短與人生中的貧富貴賤,「性」則分善惡,如性善與性惡。一般觀念認為行善者終得善報,台灣民間常說「天公疼好人」,做壞事的人會被天打雷劈,自食惡果;王充〈命義篇〉卻認為不一定正確的,因為性的善惡影響的是操行,有善的操行不見得會有好的福報,有不良的操行不見得會遭逢禍事:如春秋時的盜跖殺人無數,壞事做盡,但卻能以壽終,並未因操行不善而遭受禍事。

王充如此分開解釋「性」、「命」其實是為了更合理解釋現實的歷史事件中人物一生的遭遇與其操守的問題,不致於一廂情願的認為行善必得善果,如行善必定得善果則世上必無惡人,這是不合事實的。秉持這樣的觀念,王充更進一步探討「命」與「性」的本質及其原理:

傳曰:「說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隨命,三曰遭命。」正命,謂本稟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隨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凶禍到,故曰隨命。[21]

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22]

王充把「性」、「命」分為「正」、「隨」、「遭」三種,其中「正」 與「隨」雖亦受到天地與眾星之氣的影響,然與受胎之際密切相關的是「遭命」與「遭性」的概念:

正命者,至百而死。隨命者,五十而死。遭命者,初稟氣時遭兇惡也,謂妊娠之時遭得惡物也,或遭雷雨之變,長大夭死。此謂三命[23]

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也;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故妊婦食兔,子生缺唇。月令曰:「是月也,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者,生子不備,必有大凶。」喑聾跛盲,氣遭胎傷,故受性狂悖。羊舌似我初生之時,聲似豺狼,長大性惡,被禍而死。在母身時,遭受此性,丹朱、商均之類是也[24]

由「氣」與生命的密切關係出發,王充認為人的成就與心性在母體中就會受到週遭環境與孕婦的行為與飲食的影響,如在懷孕的時侯碰到惡劣的環境,或碰到打雷下雨這樣的氣侯突變,會影響腹中胎兒的「命」,會造成胎兒生下後夭折而死。孕婦如果吃了兔子,會生下缺唇的小孩,如果父母在不適當的時機同房,生的孩子就會有形體上缺陷,也一定會遭受到大凶禍,所以形體上的缺陷與長大後的性情(性)與遭受到禍害(命)與否,皆與懷孕時的行為有關。因此王充提出他的胎教說:

性命在本,故禮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時,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視,非正聲耳不聽。及長,置以賢師良傅,教君臣父子之道。賢不肖在此時矣。受氣時,母不謹慎,心妄慮邪,則子長大,狂悖不善,形體醜惡[25]

認為在懷孕後,孕婦所有的視聽言行皆要注意,以此引導婦女在懷孕期間不會心生不正的思想,以生出性情和善,形體豐美的後代。王充以「氣」的說明胎兒與孕婦思想言行及飲食的關係,《論衡.命義》提出的「天施氣而眾星佈精,天所施氣,眾星之氣在其中矣。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認為充斥於宇宙間的氣與人所稟承之氣是一體相連的,而人所稟承之氣決定人的「命」與「性」的品質,故有福禍吉凶、賢愚不肖與性善性惡的差別。《論衝》所提出來的氣化理論也使得劉向的「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悪」的說法有了更深一層的基礎。運用外境之氣的影響進行懷孕期間的胎教以獲得理想的後代(包含性與命),亦是後來「外象內感」說的基礎。

七、其他

兩漢是中國胎教思想的形成時期,和陰陽五行、天人感應、閨閣教育有關,此時儒家禮教思想已趨於完備,女子教育以宣揚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關注女子教育的比前代增多,婦女的著作也隨之增加,如班昭著《女誡》、東漢末杜泰姬[26]《戒諸女及婦》、蔡琰著《蔡文姬集》、馬皇后[27]撰《顯宗起居德》等等,這都為胎教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先決條件。由兩漢的典籍看到的與胎教相關的內容,可以發現常有「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儒家禮教思想存於其中,除了前述所舉《新書》、《論衡》、《列女傳》含有類似的說法之外,韓嬰《韓詩外傳》亦記載孟母曾說過:「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認為是胎教成功使得孟子成為儒家的亞聖,並稱讚孟母「賢母使子賢也

第二節、魏晉至唐宋——胎教發展期

兩漢典籍為中國傳統胎教說立下基礎,從魏晉至唐宋,民俗思想、中醫思想與房中思想開始融入傳統胎教思想中來,並逐漸合而為一。

一、  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下》

為了生下秉性賢良的後代,賈誼《新書》已提出了食忌的觀念:「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劉向《列女傳》亦云:「不食邪味」。然而到底什麼食物是「非正味」、「邪味」而不能食,王充《論衡》較為明確地舉出:「妊婦食兔,子生缺唇」,可知兔肉是邪味之一,並指出吃了邪味所產生的後果是「子生缺唇」,這是典型的食忌的例子,為傳統胎教思想的擴充。關於食忌的部份雖然儒者之書時有提及,然較為簡略,至張華《博物志》開始,食忌觀念又進一步與民俗思想融合。

婦人妊娠,不欲令見醜惡物、異類鳥獸。食當避異常味,不欲令見熊羆虎豹及狂鳥、秩秩、雉[28],不食牛心、白犬肉、鯉魚頭。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聽頌詩書諷詠之音,不聽淫聲,不視邪色[29]。以此產子,必賢明端正壽考。所謂父母胎教之法。故古者婦人妊娠,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惡則惡矣。故古者婦人妊娠,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惡則惡矣。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見兔,令兒唇缺。不不可啖生薑,令兒多指[30]

劉向《列女傳》已指出婦人妊子「不食邪味」,賈誼《新書》、戴德《大戴禮記》也提到「所求滋味『非正味』」,張華則在「外象內感」的原則下,進一步具體指出所謂的「邪味」指的是「兔肉」及「生薑」。兔肉及生薑之所以被認為是邪味的原因,可能是由其形狀產生聯想:兔子→兔唇;薑→多指。即所謂的「外象內感」——外在的事物可以藉由母體感應到腹中胎兒,是一種巫術思維。但《博物志》卷二〈雜說下〉卻也提到:

《異說》云:瞽叟夫婦凶頑而生舜。叔梁紇,淫夫也,徵在,失行也,加又野合[31]而生仲尼。其在有胎教也[32]

指出《異說》認為瞽叟夫婦凶頑卻能生下舜這位千古孝子,孔子的父母一淫夫一失行,卻能生下至聖先師,難道這兩位聖人的母親也有進行胎教嗎?可見當時也有人對胎教持保留的態度。

二、北齊徐之才《逐月養胎方》

早在馬王堆帛書《胎産書》中,已記述了胎兒在母體中發育的情形,之後《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亦有記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北齊著名醫學家徐之才《逐月養胎方》大致以《胎産書》爲底本,並參以己見,此書雖已散佚,但主要內容被《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大致完整地保存下來。此後歷代醫家又在此基礎上做了大量的補充,遂形成一套完整的中醫養胎護胎理論。養胎護胎是指孕婦在妊娠期間,通過採取飲食調養和起居調攝等措施,以保證胎兒健康發育的方法。中國醫學非常重視養胎護胎,認爲婦女自受胎之日起,胎兒就與母體同呼吸、共安危,母體的喜怒哀樂、饑飽勞逸,都會對胎兒産生直接的影響,故須特別留意。

徐之才《逐月養胎方》提出: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四月成血脈;五月四肢成;毛髮初生;胎動無常;六月成其筋;七月成其骨、皮毛成;八月九竅成;九月六腑百節皆備;十月五臟俱備、六腑齊通、關節人身皆備,俟時而生。徐氏關於胚胎形態發育過程的描述與現代醫學的認知相當接近,並成爲中醫胚胎理論的主要內容,說明早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先人對於胎兒的發育已有詳細的觀察。原文及重點如下[33]

1、妊娠第一月

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是謂才正。妊娠一月,足厥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厥陰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一月之時,血行否澀,不爲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妊娠一月,陰陽新合爲胎。寒多爲痛,熱多卒驚,舉重腰痛,腹滿胞急,卒有所下,當預安之。宜服烏雌雞湯方。

一月之時,血行否澀,不為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飲食精熟。」意即孕婦從懷孕後第一個月起,血的運行尚滯澀,不要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應注意睡眠的環境要安靜,不被打擾,更不能受到驚嚇。飲食上注意攝取富有營養的食物,並且要煮熟煮透。

2、妊娠第二月:

妊娠二月名始膏,無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皆痛,是爲胎始結。 妊娠二月,足少陽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陽內屬於膽,()主精。二月之時,兒精成於胞裏,當慎護()驚動也。妊娠二月,始陰陽踞經,有寒,多壞不成;有熱,即萎悴;中風寒,有所動搖,心滿,臍下懸急,腰背強痛,卒有所下,乍寒乍熱,艾葉湯主之方。

二月之時,兒精成于胞裏,當慎護之,勿驚動也。指妊娠兩個月時,胎兒的精氣在母體的胞宮內生成,必須謹慎護理,不要隨便驚動他。居必靜處,慎戒房事」,指孕婦的住處環境必須保持安靜,並減少性生活。

3、妊娠第三月:

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磯,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妊娠三月,手心主脈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心主內屬於心,無悲哀思慮驚動。妊娠三月爲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即黃;卒驚恐憂,愁嗔怒喜頓仆,動於經脈,腹滿,繞臍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雄雞湯方。

胎兒在第三個月時尚未能定型,可因感受外來事物的影響而有所變化,如果希望孩子形體長的端正,稟性嚴謹端莊,則必須談正當的言論,做正常合理的事情;若想子女形體與性格美好,則宜佩用白玉,若想子女賢慧聰敏,則宜多看詩書。這都是借外物的形象,使胎兒在母體內受到感應而向美好的方向變化。要求孕婦靜心養息,怡養性情,以安和氣血。坐立、行走要保持正確的姿勢,多接觸美好的事物,始終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不得有驚恐、憂思、鬱怒等刺激。所謂「外象內感」,指外界的事物對胎兒的發育有直接的影響,由於妊娠三個月後,胎兒生長迅速,此時孕婦如能加強品德的修養,有助於胎兒的正常發育,子女將會容貌端正,才智過人。

4、妊娠第四月:

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食宜稻粳,羹宜魚雁,是謂盛血氣以通耳目,而行經絡。妊娠四月,手少陽脈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少陽內輸三焦。四月之時,兒六腑順成,當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妊娠四月,有寒,心下慍慍欲嘔,胸膈滿,不欲食;有熱,小便難,數數如淋狀,臍下苦急;卒風寒,頸項強痛,寒熱,或驚動,身驅腰背脹痛,往來有時,胎上迫胸,心煩不得安,卒有所下,菊花湯方。

此時宜多吃米飯、魚肉、雁肉。身體盡量減少勞動,動作要輕柔和緩,保持心平氣和,並注意節制飲食

5、妊娠第五月:

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處,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昧,是謂養氣,以定五臟。妊娠五月,足太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太陰內輸於脾。五月之時,兒四肢皆成,無大饑,無甚飽,無食乾燥,無自炙熱,無勞倦。妊娠五月,有熱,苦頭眩,心亂嘔吐;有寒,苦腹滿痛,小便數;卒有恐怖,四肢疼痛,寒熱,胎動無常處,腹痛悶頓欲仆,卒有所下,阿膠湯主之。

意指要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做好身體清潔衛生,衣服要勤於換洗,、衣服不能太單薄以免著涼。,適當沐浴陽光,預防外界的寒邪侵襲,以免影響胎兒的發育和胎病的發生;多吃稻麥牛肉羊肉以養氣。不要太餓也不要太飽,不要過度勞累。

6、妊娠第六月:

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處,出遊於野,數觀走犬,及視走馬,食宜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膜理紉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妊娠六月,足陽明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陽明內屬於胃,主其口目。六月之時,兒口耳皆成,調五味,食甘美,無大飽。妊娠六月,卒有所動不安,寒熱往來,腹內脹滿,身體腫,驚怖,忽有所下,腹痛如欲産,手足煩疼,宜服麥門冬湯方。

要多到郊外走走,一則呼吸新鮮空氣,二則使肢體舒展,,觀看奔走的犬、馬,多吃猛禽及猛獸類食物,使孩子出生後個性也能勇猛強壯。時常調換口味,多吃味道甘美的食物,但不要吃太飽。

7、妊娠第七月:

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膜理,是謂養骨而堅齒。妊娠七月,手大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太陰內屬於肺,主皮毛。七月之時,兒皮毛已成,無大言,無號哭,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妊娠七月,忽驚恐搖動,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脈若傷寒,煩熱腹滿短氣,常苦頸項及腰背強,蔥白湯主之方。

妊娠七月要「勞身搖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居處必燥」、「無大言、無號哭、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此時孕婦可以從事一定的體力勞動,使四肢得到舒展,通過屈伸的動作使血液運行順暢。居住的場所必須乾燥,避免潮濕及滑倒。不要大聲說話、不要嚎啕大哭、不要衣衫單薄以免著涼、不要太常洗澡以免滑倒,不要喝太過冰冷的食物。

8、妊娠第八月:

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謂密膜理,而光澤顔色。妊娠八月,手陽明脈養,即不可針灸其經。手陽明內屬於大腸,主九竅。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無食燥物,無輒失食,無忍大起〈便)。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汁,或青或黃,或使寒慄,腰背苦冷而痛,目(目不明貌),芍藥湯主之方。

要保持心平氣和,不要隨便動怒、氣急敗壞。不要吃燥熱食物以免上火,不要常常餓肚子而應按時進食,不要忍住便意。

九、妊娠第九月:

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飲醴食甘,緩帶自持而待之,是謂養毛髮,致才力。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陰內屬於腎,腎主續縷〈指經脈)。九月之時,兒脈續縷皆成,無處濕冷,無著炙衣。妊娠九月,若卒得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方。

此時宜多吃味道甘美、營養豐富的食物,以保證胎兒的營養所需。衣服要寬鬆舒適,衣帶不宜束緊,並做好應產的準備。不要處在潮濕冰冷的環境,不要穿過多衣服。

10、妊娠第十月:

妊娠十月,五臟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于丹田,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

懷胎十月,瓜熟蒂落,胎兒發育完全,要有心理準備,隨時都會分娩。

以上闡述了懷孕婦女在妊娠期間要注意的許多事項,包括適應環境、增加營養、戒房事、穩定情緒、注意勞動、穿衣、洗浴、散步、曬太陽、睡眠以及為分娩做好必要的準備等環節,有利於生育。徐之才將人體胚胎發育的理論知識,首先應用於産科,創立逐月養胎法,對孕婦的情志、飲食、娛樂等,都隨著胎兒的發育,逐月加以規定,歸納而言有以下四個重點:

  1)注重飲食調攝:懷孕早期應「飲食情熟、酸美受禦,宜食大麥,無食腥辛」。孕中期應「其食稻穀,其羹牛羊」、「調五味,食甘美」。由徐之才提出:「妊娠一月……無食腥辛」、「妊娠二月……無食辛臊」、「妊娠五月……無大饑,無甚飽,無食乾燥」、「妊娠七月……飲食避寒」、「妊娠八月……無食燥物」。並沒有很明確的說出某種食物孕婦忌食,而是很籠統地以「腥辛、辛臊、乾燥、寒、燥物」說明;大致以食物的寒、涼、溫、熱、燥特性加以規範,可以看出迷信色彩相當薄弱。

2)注意勞逸適度:「身欲微勞,無得靜處」、「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出遊於野」、「朝吸天光」、「無太勞倦」、「不爲力事」。

  3)講究居住衣著:「深居其處,厚其衣裳」、「無處濕冷」、「避寒殃」。告誡孕婦「居必靜處,男子勿勞。」這對預防流産、早産和產後感染有重要意義。並指出、孕婦穿衣要「緩帶」,應經常「沐浴浣衣」。

  4)施行胎教:徐之才繼承了古代胎教的傳統思想,又在對胎兒發育認識的理論基礎上,十分重視研究孕婦心理精神因素對胎兒的影響,徐氏指出:妊娠三月,「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也」。又說「當靜形體,和心志」,「應無悲哀,無思慮驚動」,「無大言,無號哭」。唐代醫家孫思邈遵循此說,也認爲「居處簡靜……彈琴瑟,調心神,和情志,節嗜欲,庶事清靜,生子皆良,……聰慧。」他們都意識到孕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影響胎兒,並與孩子將來的的智力和性格都有密切關係。

可以看出徐之才的《逐月養胎方》,每個月的養胎方式皆不相同,這套理論完整保留在唐代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逐月養胎法」,影響深遠,至今仍具有實用價值。

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34],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喔,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日:「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35]!

顏之推,西元531590,北齊著名文學家、教育家,以儒家思想為治家之道。
他認為對子女的一味溺愛,或是對子女未能一視同仁,往往釀成敗德破家的苦果。顏之推從正反兩方面反複舉例,旨在說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目的,主張「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反對「無教而有愛」,強調對子女的教育要嚴格,應有正確的目的,不可為了仕進而諂事權貴。《顏氏家訓》之所以著名,其中一個原因是書中提出了胎教的主張:「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是中國早期的胎教推動者。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教子篇〉主張女子也應接受教育,且應及時地施教;家庭教育越早越好,甚至應從胎兒開始,他要求孕婦安居閒靜、謹守禮法,使胎兒受到良好的影響。顏之推認為古聖先賢的胎教之法,在婦人懷胎三月便可對腹中胎兒施行,經濟能力佳的尤應仿效,條件較差的家庭,至少也應在女嬰「識人顏色、知人喜樂」時加以教導。

四、六朝房中書《洞玄子

凡女懷孕之後,須行善事,勿視惡色,勿聽惡語,省瑤欲,勿咒詛,勿罵詈,勿驚恐,勿勞倦,勿妄語,勿憂愁,勿食生、冷、醋、滑、熱食,勿乘車馬,勿登高,勿臨深,勿下阪,勿急行,勿服餌,勿針灸,皆須端心正念,常聽經書,遂令男女如是,聰明智慧,忠真貞良,所謂胎教也。

洞玄子》為房中書,在宋以後失傳,大概是因理學的興起,把以性行為作為養身方法的房中術之書全面禁毀的緣故。「禮失而求諸野」,光緒年間舉人葉德輝(18241927)在日本永觀年間(西元982984)丹波康賴氏所編的《醫心方》一書中發現了這些中國軼書的殘篇斷簡。葉德輝認為它們是漢、隋二史所記,而在中國已失傳的珍寶,於是將此書出版。此舉一方面是救宋儒之弊,恢復孔教之「胎教」的真面目;另一方面針對西方性學的流入,讓國人曉得中國早有此道,且是正宗。此外有關《洞玄子》的著作年代,葉德輝和荷蘭漢學家高羅佩(19101967Robert Van Gulik,兩人從風格上一致認為《洞玄子》應為六朝人所作。

《洞玄子》的胎教內容有四方面:其一注重孕婦的視聽言行、其二注重孕婦的飲食、其三限制孕婦的行動、 其四是禁止孕婦服食丹藥及針。整體而言,以上的禁忌為主要是為了避免情緒激動、過度的激烈運動以及刺激性食物對身體以至胎兒造成傷害:如行動上的乘車馬、登高、臨深、疾行除了會對身體產生激烈的搖蕩導致早產、流產之外,也容易產生驚恐、勞倦等狀況; 視惡色、聽惡語、咒詛、罵詈除了由外象內感對胎兒產生影響之外,孕婦也可能因此易產生憂愁等負面情緒。這裏較特別的是禁止服食丹藥以及針灸,與現代醫學禁止服食對胎兒產生危害的藥物以及接受某些外科治療不謀而合。盖道家學說以服食丹藥養身,然丹藥中含有大量的鉛、汞等有害物質,《洞玄子》禁止孕婦服食丹藥是甚有道理的。

除了消極的禁忌之外,《洞玄子》亦提出「行善事」、「端心正念」以及「聽經書」等積極作為,以期產生外象內感的作用而生出「聰明智慧,忠真貞良」的嬰兒。

五、唐代鄭氏《女孝經》

《女孝經》作者為唐朝侯莫陳(複姓)邈(名)之妻鄭氏,因其姪女被策封為永王妃,恐其未熟悉詩禮,作《女孝經》十八章以獻之,藉以誡告其為婦之道。全文仿《孝經》形制所寫,被視為是儒家為了教化女姓所作的禮教經典。全文藉著曹大家(班昭)的名義,表示不敢自專,闡述孝道的意義和各種女性禮儀規範,內容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女孝經》第十六章〈胎教章〉借曹大家之口,論述了胎教的意義和方法:

大家曰:「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習也。感善則善,感惡則惡,雖在胎養,豈無教乎?古者婦人妊子也,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合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靡聲,口不出傲言,手不執邪器,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其胎教如此」[36]

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與王充《論衡.命義》所言「正性者,稟五常之性」[37]的觀念相似,亦是以「內象外感」為胎教理論的基礎。王充「受氣時,母不謹慎,心妄慮邪,則子長大,狂悖不善,形體醜惡」指出外在的惡氣與腹內的胎兒交感產生壞的影響,透過「氣」的作用說明外象內感的原理,而《女孝經》云:「感善則善,感惡則惡, 雖在胎養,豈無教乎」承續劉向的說法,指出透過孕婦的具體作為能主導胎兒的素質,是典型的外象內感的觀念。婦女懷孕期間的禁忌與積極作為則延續賈誼《新書》所記述的周朝后妃之法,在日常生活行為嚴守禮教規範,並以「誦經書」、「講禮樂」為積極胎教之法,值得注意的是,歷來的胎教思想皆直接引用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周氏三母》「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孕婦並不閱讀持誦,而是由專人宣讀或吟唱,至隋唐之際的《洞玄子》亦云「常聽經書; 至《女孝經.胎教章》則寫與「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由孕婦自己誦讀經書,講禮樂,可能反映了此時的士大夫階層的婦女已普遍上知書識字,並具有自行閱讀經書的能力[38]

六、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養胎論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胎論》裏,提出教育兒童必須從胎教入手,並把歷代胎教歸納如下:

妊娠三月,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鐘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誡,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欲,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慧無疾,斯蓋文王胎教也[39]

認為懷胎三月之時是施行胎教的最重要時機,其觀點來自徐之才《逐月養胎方》的看法,認為「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此外,由以上引述的《千金要方》內容可以發現,胎教思想發展至唐,基本思想主要繼承自劉向的「感善則善,感惡則惡」,認為源自周文王的母親所採用的胎教方法。《千金要方》的胎教方法對前人之說有所擴充之處,則是增加所謂「善」的事物的種類如「犀象猛獸珠玉寶物」、「賢人君子盛德大師」、「禮樂鐘鼓俎豆軍旅陳設」,在範疇上分為器物、人物及禮器。《千金要方》中較為特別的是提出要透過彈奏音樂是為了「調心神,和情性」以達到「節嗜欲,庶事清淨」才能生出「良長壽」之子,這是房中思想的特色之,如同《洞玄子》所說的「省瑤欲」,認為必須節慾才能建身延年,生出理想的後代。從此之外,《備急千金要方.養胎論》有關胎兒形體的發育與逐月養胎之去,則完全抄自承繼徐之才《逐月養胎方》,未有新的發明。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貞觀五年(西元631),唐太宗頒佈了一項政令,規定「文武官妻娩月,並不宿直(值)[40],也就是文武百官在妻子分娩後的一個月裏,晚上可以不值班,表現出對婦女的尊重以及對生育後代的重視。
  
七、南宋陳自明《婦人良方大全》

南宋陳自明撰《婦人良方大全》忠告孕婦「勿亂服藥、勿過飲酒、勿妄針灸……」、「勿舉重、登高、涉險……時時行步,勿勞力過傷……衣毋太溫,食毋太飽」。中醫婦產科對懷孕婦女提出怡情養性、實行胎教的規定,如《婦人良方大全》曰:「自妊娠之後,則須行坐端嚴,性情溫和,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講讀詩書,陳禮,說樂,耳不聞非言,目不視惡事。」現代醫學證明,要求孕婦孕期行坐端正,怡情養性,多聽美言,乃至令人誦讀詩書,陳以禮樂的習俗是合乎科學的良風美俗。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多處論及胎教,如卷十一〈候胎門.食忌論第五〉云:「食雀肉令子不恥多淫」,卷十〈胎教門.妊娠總論第一〉引隋.巢元方的《巢氏病源論》云:

姙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陽脈養之。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脈養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41]

其中「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顯然受到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故「談正言」「行正事」「看詩書」,可產下「端正莊嚴」、「美好」、「賢能」的後代,與賈誼《新書》、劉向《列女傳》等儒者著作一脈相承,受到儒家禮教思想的直接影響。

由巫術與禁忌的角度視之,第一則認為在胎兒還未有定向時,可藉由孕婦端正自己的言行、佩帶白玉,閱讀詩書影響胎兒,屬於積極巫術。〈候胎門.食忌論第五〉是為了避免胎兒成長後不知羞恥而忘食雀肉,屬於消極巫術中的禁忌,其思想基礎顯是由相似聯想角度出發。現代醫學固然認為孕婦的言行足以影響胎兒日後的性情,然而佩戴白玉對胎兒相貌能產生好的影響,顯然是一種相似性的聯想,因為白玉在中華文化中來是美好的象徵,所謂「溫其如玉」,文學典故亦常用玉來比喻美好的事物與君子的象徵。雀肉在中醫素有壯陽的功效,除了這個醫藥上的功能之外,雀鳥在文化上亦男性生殖器與性的暗示,故民間存在孕婦不能吃雀肉的禁忌。

以科學的角度而言,這些作法能幫助孕婦不因姿勢不良或因食物不當而傷害胎兒,同時也有保持心情愉悅的作用,因此對胎兒自然是有利的。然觀察其解釋的路徑,乃是由相似聯想角度出發。故《巢氏病源論》認為實施胎教最好的時機,是在懷孕的第三個月實施,是謂:「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脈養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由於此時胎兒形象還未定形,所以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中醫胎教思想中外象內感的基礎源自禮教思想,
就我國傳統文化而言,上層文化為儒家文化,是一種已規範化了的禮教文化,與一般的百姓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不同。儒家思想中的胎教,具有濃厚的禮教意味,其思考方向與禮樂教化有密切的關係,它規範著如何培養聖賢君主以及理想後代[42]。儒家思想中的胎教強調孕婦必須謹守禮儀,言行舉止符合禮法,才能生下聰明俊秀的後代。然分析儒家胎教思想的感應說基礎,可以發現其中亦含有許多民間的信仰。儒家的胎教思想既包含禮教的規約,在此我們可以發現中醫系統亦受到儒家禮教規約的影響。

此外南宋理學大師、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視兒童教育,對胎教也非常留意,他十分讚頌周文王之母太任,稱讚其性端誠莊,唯德是行,能胎教。朱熹在其《小學集註內篇‧》中引用劉向《列女傳》:「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43]在胎教思想上延續賈誼《新書》,由西漢前期至宋,儒者一脈思想至此並無任何改變。

第三節、元明清——胎教成熟期

中國古代胎教學說產生於漢代,魏晋南北朝唐宋時期得到發展,而元明清時期則是充實提高的時期。這一時期,醫學繼續分化發展,兒科學逐步完善。一些醫生從兒科角度,進一步探討胎兒發育的生理機制,深入研究胎教學說,如元代醫生朱震亨,明代醫生徐春甫和萬全,清代醫生陳復正等,都對胎教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元代醫家朱震亨《格致餘論‧慈幼論

朱震亨,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家居赤岸鎮丹溪,世稱丹溪先生。早年治儒經,後投名醫羅知悌門下受業,精研醫學,兼得諸家而自成一家。著述甚豐,《格致餘論》是他的代表作,在〈慈幼論〉提到:

古之胎教,具在方冊,愚不必贅。若夫胎孕致病事起茫昧,人多玩忽醫所不知。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俱病,安則俱安。母之飲食起居,尤當慎密。[44]

朱氏掌握胎兒與母同體、一切受母體影響的生理特點,從胎兒和孕婦的生理機制角度,論述孕婦胎教尤當慎密,飲食起居宜十分注意。婦女飲食對胎兒的影響到這時期已褪去民俗巫術思維,改以較科學的中醫思維解釋懷孕期間母親飲食與情緒對胎兒的影響:

東陽張進士,次子二歲,滿頭有瘡,一日瘡忽自平,遂患痰喘,予視之曰:此胎毒也,慎勿與解利藥,眾皆愕然,予又曰:乃母孕時所喜何物?張曰:辛辣熱物是其所喜,因口授一方,用人參,連翹,芎,連,生甘草,陳皮,芍藥,木通濃煎沸湯,入竹瀝。與之數日而安,或曰何以知之,曰:見其精神昏倦,病受得深,決無外感,非胎毒而何。……又陳氏女,八歲時得癇病,遇陰雨則作,遇驚亦作,口出涎沬,聲如羊鳴,予視之曰:此胎受驚也,其病深痼,調治半年病亦可安,仍須淡味以佐藥功,與燒丹元,繼以四物湯,入黃連,隨時令加減,半年而安[45]

此段引文共有二例,第一例是由嬰兒「滿頭有瘡」,痊瘉之後又轉成「痰喘」,朱震亨的推論是孕婦懷此胎時喜歡吃「辛辣熱物」所致,是由孕婦飲食不慎所引起的「胎毒」而影響胎兒所致。第二例是小孩得癲癇病,「遇陰雨則作,遇驚亦作,口出涎沬,聲如羊鳴」,朱震亨亦認為是母親在懷孕時受驚所致。與前人如王充不同的是,《論衡》認為「子生缺唇」是「故妊婦食兔」,其根本原因是懷孕時「遭得惡物象之故也」,由交感巫術的原理解釋孕婦飲食不當所造成的負面效果,且嬰兒的缺陷無法由藥物醫治。朱震亨雖認為某些孩童的病症與孕婦的飲食直接相關,然不以交感巫術的原理推論病因,並可具體提出藥膳治療,標誌中醫在孕婦的食忌部份已大致擺脫廣佈於民俗間之巫術思維的影響。

二、明代醫家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胎產須知

徐春甫,字汝元,明代安徽祈門縣人,世代習儒,至春甫始業醫,從邑名醫汪宦學醫,博覽醫籍,研診治,曾寓居京師,求治者甚眾,後入太醫院任醫官。著作頗豐,有《古今醫統大全》、《婦科心境》、《幼幼匯集》、《內經要旨》、《古今醫說》等。他在很多著作中,都論述了胎教的問題,著重從養教結合和醫學方面述析胎教新義。其《古今醫說》云:「古人胎養、胎教之方,最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壽、多賢良,良有以也。世之婦人妊子,既能如《列女傳》所云矣,又要飲食清淡,饑飽適中,自然妊娠氣清,身不受病,臨產易生,子疾亦少。」從孕婦生理特點和胎兒生理特點出發,強調將胎教與胎養緊密結合起來。

徐春甫的胎教思想多延續前人思想,並未有新的突破,如他在《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五〈胎產須知〉云:「胎妊十月,其說見於古書,有不同者多矣。按巢氏云︰妊娠一月名始胎,足厥陰脈養之。……後世論胎養,更莫能外巢氏之說也。[46] 故其胎教觀點亦皆引自前人之論,如:

〈胎養古說〉:
……二月名始膏,足少陽脈養之。三月名始胚,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見物而變。欲子端正賢良,當今母見貴,不可見狀貌丑惡之人。欲生男,宜操弓矢;欲生女,著環。欲子美,玩白璧,觀孔雀;欲子腎,看詩書,務和雅,手心脈養之。……論妊娠至三月始胎之時,欲令見貴,不是丑惡,操弓矢,施珮環,觀孔雀,讀詩書之類,豈非胎教之理乎?……夫至精才化,一氣方凝,始受胞胎,漸成形質。子在腹中,隨母聽聞。自妊娠之後,則須行坐端嚴,情性和悅,常處靜室,多聽美言,聆人講讀詩書,陳禮說樂。耳不聽淫聲,目不視惡色。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忠孝賢明,此所謂因外象而內感也。昔太任妊文王,《列女傳》之胎教,皆昭昭可考,是之謂也。或謂有婦雙胎而生子者,何也?按古今方書,少有論及此者。

〈胎感應驗〉:
君子曰︰胎教產圖之書,不可謂之迂而不加信。觀夫巨室文獻之家,世有閨教婦道,敦篤莊嚴,懷妊自不造次,生子自然清俊。又觀動履、起居、飲食之際,感應如響,雖鄰家有所興修,亦且犯其胎氣。如犯刃者,形必傷;如犯泥者,竅必塞;打擊者,色青黯;系縛者,相拘攣;食羊睛者,目必白;食兔肉者,必缺唇。如此之類,驗如反掌,及其福善禍淫,殆不可不信也[47]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的胎教思想脈絡,其根本源自儒家禮教思想,故云:「觀夫巨室文獻之家,世有閨教婦道,敦篤莊嚴,懷妊自不造次,生子自然清俊。」約束孕婦恪守閨教婦道、不造次違禮,以期產下優秀後代。胎教的具體方法則以「令見貴,不是丑惡」,為原則,採「外象內感」之說,故孕婦除遵守「多聽美言,聆人講讀詩書,陳禮說樂。耳不聽淫聲,目不視惡色」的禮教規範之外,亦須注重行為飲食以防動了胎氣。明代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範圍,朝廷推崇儒學,提倡忠孝仁義思想。這樣的時代環境與醫學思想結合在一起,成為胎教思想的基礎。故《古今醫統大全》對胎教下了一個結語:「故古人立胎教,能令生子良善長壽,忠孝仁義,聰明無病,十月之內,常觀好境象,遠邪僻,真良教也。」[48]

三、明代醫家萬全《廣嗣紀要》與《育嬰家秘》

明代名醫萬全在他所著的《養生四要》與《廣嗣紀要》中,闡述胎教問題時,反對男子未及二八而御女的早婚現象,主張男女慎於擇配,以昌其后,這使古代胎斆學說注入了優生的科學內容。萬全《育嬰家秘》云:

姙娠三月名胎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見物而變。須知端正嚴莊,當令母見貴人,不可見狀貌醜惡人也。欲生男,宜操弓矢,乘壯馬;欲生女,宜著珥璫,施環珮。欲子美好,宜玩白璧,視孔雀;欲子賢能宜看詩書,務和雅。吾見鄙俗婦人懷胎時,看搬傀儡、裝神像、舞猴戲者,後來生子,貌多肖之。

由以上的內容可知萬全的胎教思想融合了儒家的禮教憒以及民俗的巫術禁忌思想。萬全所論的優生學想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項:
  1、主張擇優婚配
  萬全《廣嗣紀要》〈擇偶篇〉中討論選擇配偶條件時強調,婚前應考察配偶的身體發育和健康狀況。其中記有多種關於女性生殖器先天性生理缺陷,不宜婚配。
  2、種子學說
  《萬氏女科》提出〈種子〉論,提出〈三虛四忌〉作為不宜交媾受孕的注意事項,如環境惡劣、情感不暢、勞倦過度、醉後大飽等。現代醫學證明,酒後受孕可致胎兒發育遲緩,出生後智力低下;惡劣環境、不良的精神刺激均可引起受精卵發育障礙。
  3、養胎戒規
  《萬氏女科》對歷代養胎法進行了系統總結,歸納為六項戒規:「婦人受胎之後,所當戒者,一曰房事,一曰飲食,一曰七情,一曰起居,一曰禁忌,一曰醫藥。」重視孕婦平時的起居飲食以及情緒控制,認為對胎兒的健康發育有重要的作用。
四、明代呂坤《閨範‧嘉言

呂坤,15361618,明萬曆二年進士,據《明史‧呂坤傳》,該書是他任山西按察使時,為教化百姓而編。呂坤有鑑於過去的女訓書太過晦澀難懂,於是就做了一些薈集、綜合和普及化的工作,仿效《列女傳》體制,編成《閨範》。該書文字淺顯,又附有圖畫,俚俗皆懂,所以流傳很廣[49]。如《閨範‧嘉言》:

古者婦人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

要求孕婦嚴守禮教規範,這麼一來,孩子就會「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50] 由內容觀之,幾乎與劉向《列女傳》雷同,在胎教思想上並無創新,然從其著書目的在於俚俗皆懂,可見在明神宗時期源自帝王階層的胎教思想已開始逐漸地在民間普及。

五、清代吳道源《女科切要》

吳道源《女科切要》卷三〈廣嗣論〉特別提到父母生子的適合年紀:

考之上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故所生子多壽。今人未滿十六歲而御女,女子未滿十四歲而嫁婿,陰氣早泄,未全而傷,未實而動,所以今人不如古人壽。

認為古人之長壽與父母婚嫁之年齡相關,父三十歲,母二十歲以上所生的子女才能長壽,提倡身理成熟之後始生兒育女的好處,存有優生思想。此外,吳道源又在《女科切要.妊娠調護法》說道:

前賢胎教云,婦人婬娠,寢不側,坐不偏立不蹕,不食異味,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非義之物不取,非理之蚜不收,宜聽誦讀詩書,講論致知格物道理,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器過人,嘗見稟性溫良之婦,有妊而少嗜慾,生子少病,而痘瘡亦稀,此其驗也指掌訣云。

內容不外乎劉向《列女傳》所述胎教之法,然文中強調孕婦須:「非義之物不取,非理之蚜不收」並「講論致知格物道理」,可見深深受到明清科舉考試所帶來的程朱理學之影響。

由以上分析可知,國傳統胎教思想源自於儒家的禮教思想以、房中術養生論所帶來的優生思想以及民間的禁忌思想,然這樣的發展脈絡到了清末又有了轉變。清末時期,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在學習西方、振興中國的浪潮中,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宣傳歐美胎教原理和方法,深入探索科學胎教方法。其突出的代表就是嚴復、康有為和梁啟超。(康有為部分因資料過多,故獨立為下一節)

六、嚴復存種救國的胎教主張

嚴復,著名翻譯家、啟蒙思想家,在系統介紹西方文化科學的同時,也運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提倡胎教。他認為中國百十年受列強欺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種不良,國不強,故必須改良人種,選強棄弱,加強胎養胎教。他指出:

民之性質,為優勝,為劣敗,少成為之也。國于天地,數千百年,一旦開關,種與種相見,而物競生焉,每大為其外者之所齮齕。當其存亡危急之秋,環視其群,了然見智、仁、勇三者之皆不及,思自奮勉,以為存種救國之功[51]

他認為保國存種,其義最高。從母體對胎兒的生物遺傳科學原理出發,強調加強選擇性胎教,改良胎種:蓋母健而后兒肥,培其先天而種乃進也,至于擇對,則必取其壯;生子,則必驗其強弱。強者舉之,弱者不舉也。(《〈法意〉按語》)這種「健母肥兒」、「存種救國」的胎教主張,不僅深具愛國色彩,而且符合生物遺傳科學的原理,與梁啟超的優生遲婚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上述可以看到,元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胎教學說的充實提高時期。一方面醫生從中醫兒科角度去論述胎教,揭示胎兒在母體中發育生長的生理特點和胎教的生理基礎;另一方面,一些先進人物又運用西方各種科學原理來解釋胎教內容,提倡科學的胎教辺法。嚴復是中國第一個從生物遺傳學和生物進化論角度來解釋和提倡胎教的啟蒙思想家。康有為的胎教學說最全面、最系統、最新穎,達到中國胎教科學的高峰。茲因康有為胎教說含多種面向,故特立一節以詳述之。

第四節、康有為《大同書》提倡成立胎教院

康有為,18581927廣廈,長素,廣東南海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百日維新的領導人。清末時期能提出比嚴復的胎養、胎教理論更加完整、更加科學的的胎教思想典籍,唯有康有為《大同書》中的胎教學說了。他在書中描繪出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大同世的美好藍圖。為了達到這個文教昌盛的大同世,康有為大力提倡學校教育和學前教育,主張設立社會胎教機關人本院(或叫胎教院),以對孕婦進行集體胎教,並將近代醫學等自然科學植入胎教各個環節,去除古代胎教的迷信及任意主觀的成分,康有為的胎教學說可以說是對傳統胎教學說的一個總結,並以西學為之注入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胎教理論到了康有為更加完善,其胎教思想十分注意孕婦的衣食住行、情志視聽等對胎兒發育的影響,並提出了實施胎教的具體內容及方法,其中大部分觀點和現代胎教理論十分吻合。康有為首先論述胎教的重要性,指出「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萬化之原也」,必須「教之于未成形質之前」,才能「正生人之本,厚人道貌岸然之原」,從而使人能成為「至善」之人。因此胎教的好壞,直接關係著人一生教育的成效。他說:「胎教既誤,施教無從」。同時,康有為不但將胎教視為教育最基本的一環,還肯定了胎教是「人種改良之計」,這種優生學觀點比起之前的胎教觀點是更為確實可行的。

康有為把教育文化作為實現「大同世」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條件,認為「據亂世」時 「文教未明」;「升平世」時「文教漸開」;「大同世」時「文教昌盛」。視文教昌盛為實現大同世的主要標誌,認為發展學校教育事業是實現大同社會首要內容和巨大動力。他指出:

太平世以開人智為主,最重學校,最重學校,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學、中學、大學,人人皆自幼而學,人人皆學至二十歲,人人皆無家累,人人皆無惡習。圖書器物既備,語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養生又備,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學人之進化過今不止千萬倍矣。(《大同書》辛部)

為了實現大同世,培養變法維新良才,康有為特別注重「強國首先強種」,力倡發展學前教育,因而在《大同書》中提出了「公養」、「公教」的主張:

人非人能為,人皆天所生也,故人人皆直隸于天。而公立政府者,人人所共設也;公立政府當公養人而公教、公恤之。公養之如何?一曰人本院,凡婦女懷妊之后皆入焉,以端生人之本;胎教之院,吾欲名之曰人本院也,不必其夫贍養。二曰公立育嬰院,凡婦女生育之后,嬰兒而撥入育嬰院以育之,不必其母撫育。三曰公立懷幼院,凡嬰兒三歲之后,移入此院以鞠之,不必其父母懷抱。公教之如何?四曰公立蒙養院……五曰公立小學院……六曰公立中學院……七曰公立大學院[52]

可以看出康有為已經勾勒出大同世中,理想學前教育的美好藍圖。 康有為提倡成立胎教院,胎教院亦稱人本院,是對孕婦和胎兒進行集體胎教的社會公益機關,是實施公養公教重要措施。康有為把設立胎教院作為去家界、拔私根、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最重要的手段。

一、  設立胎教院的必要性

康有為如此積極倡導創設胎教院(人本院),主要原因有五個:

(一)胚胎是人的根本

康有為認為,胚胎是人的根本,掌握這個根本,加強胎教,是孩子出生後健康成長的關鍵。他說:「人本院專為胎教以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萬化之原也。」指出胚胎發育和胎教,就好比播種和種樹苗,「播種既然,則種桃李而得桃李,種荊棘而得荊棘,乃固然也;及長大后,乃欲稍施教以易之,豈可得哉,況多無教者」。「播不美之種」,「愚弱,暴怯者皆是也」,如此一來國家必然貧弱敗亡。要強國首要強種;要強種先要掌握胎教根本,可見康有為把胎教作為維新救國、富強國家、提高民族素質的具體措施。

(二)胚胎的可塑性高

康有為從每個人整個身心發育來看,胎兒和嬰幼兒時期處于身體成長時期,生理心理發育迅速,可塑性大。他指出:

凡物質已堅壯,難于揉屈,故長大而后教,氣質強盛,難于變化。故皇甫湜教子至嚙肩,拔劍而逐蒼蠅,著履而踏雞子,即薛煊居敬之篤,而二十年不能治一怒;謝上蔡之高明,而七年不能治一矜,朱晦庵之賢,而張南軒謂其氣質褊隘,以茲大哲,熏以多賢,而氣質難變如此,何況中人以下哉!故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53]

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 論證了胚胎形成之時,易揉可塑,可塑性最高,而「物質已堅壯,難于揉屈」,「長大以后,難以變化」的教育原理,說明只有掌握胎教,才能為培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清源

康有為認為人腦受外界影響,而導致心境或清或濁、人性或善或惡:

夫腦者,天下之至善居積者也,一有所感于外物,終生受之而不忘,遇事逄逢時,萌芽發揚。……今生于惡濁亂世人相食之時,而童幼交于聞見,習為故常,種此惡核而欲困之美,安可得也!以此而欲至太平性善之世,亦猶欲北而南其轍也,無至之曰矣。[54]

在康有為看來,人腦也和胚胎發育一樣,易「感于外物」,受到「亂世人相食」的不良影響,形成「惡濁」心理,種下惡因,不能結良美之果。只有掌握胎教,使「胎兒受氣之先,魂靈之始,已無從染惡濁,源既清矣,流自不濁。必如是乃可至性善,乃可至太平。」所以康有為遵循古人之教,追本溯源,立胎教之義,教之于未成形質之前。

(四)效法先賢

康有為指出,胎教為古聖之道,孔子倡之,《大戴禮記》闡發之,劉向、賈誼、朱熹等先儒論述之。在《大同書》中,康有為引述古訓,「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升而御戶右」,記載了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長大后又選師教誨,終能王天下的史實,論證了只有效法先聖前賢,實行胎教,方能培養治國安邦之才。

(五)防止邪陰

康有為認為,婦女懷孕期間最易受各種穢物邪念所感染,入心入胎而生邪惡,只有加強胎教,才不使物感情移而誤其胎元。他指出:

胎妊之時,感入最易,其人之好殺者,蓋亦其父母懷感殺心而成孕存胎有以致之。自一切貪心、浮心、詐心、怒心、畏心,蓄之甚深,好之成僻者,亦皆由其父母懷感此心,傳種入胎,浸漬使然。蓋下種一誤此根遂生,身有生死,魂無變易,展轉傳染,無有已時。故傳種養魂,母儀胎教,實為人道無上元始之義。不于胎妊時撥其根本,及質形既成,乃思矯易,欲有以教之,治必無當也。教母儀既教之學校之先,更敬慎之于既妊之后,不使物感情遷而誤其胎元也[55]

康有為的說法固然是發展自傳統胎教,認為胎兒之「性」在娘胎之中便已形成。這個說法似乎與儒家性善說已有出入,認為人性之善與不善與母親懷胎之際的言行舉止有密切關係,似乎較接近王充的「氣化感應」之說。

二、胎教院的具體措施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根據「胎教、育嬰、蒙養、養病、養老諸院,為各區最高之設備,入者得最高之享樂」的精神,對人本院進行精心設計,從地域選擇、居住環境、衛生保健、教師選擇、生活管理等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

(一)地域與院址環境的選擇:溫帶、平原、環境幽美之地

康有為很注意胎教院地域和地段的選擇,他認為陡峭山區,水旱災頻繁,炎熱寒冷之地,都會影響胎孕:

胎孕多感地氣,故山谷崎嶇深阻之地,其生人多癭瘤突額,銳頵黃馘,無有豐頤廣顙者。其人性褊狹,銳眼重悂,深阻險僻,寡有光明廣大者。……水澤沮洳之地,其生人多柔質弱態,潤色靡頻,鮮有勁骨雄魄者。其人性多委靡卑濕,曲折柔脆,寡有剛直貞固者;其他岩石 確,原野衍隰,皆可以此而推矣,故都邑之地,廣原厚土,乃有豐頤廣顙,白晰明秀者,此華土之大概也[56]

康有為闡明了地形地氣對胎孕、長相、人性的影響,這是承了古代胎教慎于所感的學說,但把山地居民及漁民的長相及性格形容得較為不堪,認為都是因為所居住的地方不佳所造成的。地理對人的形貌竟有這麼大的影響,這點在理論上是較為薄弱的。

至於寒熱地帶,也影響人種膚色和性格。康有為說:

若非洲人之黑面銀牙,光腮斜面,腦后頤前,固由傳種,亦半由生長熱地,居住山谷致之也.南洋諸島,地近赤道,華人英人來此,居之歲月,皆為疲損,色變黃黑,又汗出太多,聰明亦減。若印度萬里平原,多熱少水,故人被日光,積成黑面,目多圓突;其英人久居于是,傳至子孫,面變黃藍;華人之雜婚傳子于是者亦然,豈非地氣使然哉!」「熱帶之地,只可為耕牧之場,絕不可為生育之地,並不可為學校之地。……歐洲各國地近寒帶,故多白;南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在三十度餘,地在溫帶,故面色稍黃;是皆地氣所感成

生育地帶最好選擇在溫冷帶之間,不會過於冷熱,他說:「今欲定胎教之地,皆立于溫冷帶間,以受寒氣而得凝固,得紅白而去藍黑,以為人種改良之計[57]以居住的地理環境與人的膚色有直接的關係,並認為白種人較為優秀,似乎是以當時的世界各民族的國力強弱做為評論的依據,認為選定溫冷帶間為胎教院之地,才能培養優秀的人才,這一點難免有過於主觀之嫌。

康有為重視胎教環境,不僅表現在選擇氣候地帶上,而且表現於善擇環境優美之地做為胎教院的院址上。在康有為看來,選擇極奇,位置極精,務令多吸天氣,多受海風,則生人乎必多豐頤、廣顙、隆准、直面、河目、海口者,盡為高加索人相矣,其性必能廣大、高明、和平、中正、開張、活潑。康有為十分強調外感影響的作用,認為人腦「一有所感於外物,終生受之而不忘,迂事逢時,萌芽發揚」。同時他指出「胎孕多感地氣」,把一個人的面相、性格、膚色以至人口出生的多寡都歸之於受不同地區、不等地勢以及不同氣候的外界影響而產生的結果。他認為山谷崎嶇阻之地,生人多癭瘤突額,性情褊狹,熱帶黑人不僅其貌不揚:黑面銀牙、尖腮斜面、腦後頤前,且皮膚黑黃,汗出太多聰明亦減。因此他主張胎教之地一定要選擇溫冷帶間,平原廣野,水泉環繞之地。這裏康有為能夠注意到環境對胎教的影響,應當說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他過分強調地理環境的作用,似乎存有種族歧視之意,是較不圓滿之處。

另外康有為認為孕婦房間亦要特別講究:

由醫者考察其最宜,無有愆陽伏陰之虞,無有引濕閉風之患,無有藩溷穢污之迫。其室外游觀之所,樓觀高峻,林園廣大,水池環繞,花木扶疏,皆務使與孕婦身體相宜,俾其強健」。(《大同書》己部)

康有為繼承和發揚了孔子、墨子、荀子和顏之推的環境影響論,特別注意胎教院內外環境的優化,使孕婦生活舒適,心曠神怡,有利於胎兒發育成長。但他把胎教院的內外環境設計得如此美好,簡直成了人間天堂,這在當時的中國絕不可能辦到。同時也帶有很大的主觀臆測成分,似乎以當時世界各國的國力做為先入為主的優劣判斷,然而這些環境設計卻反映了他對婦女的關懷,表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平等博愛思想。

(二)胎教宗旨及措施

康有為根據孕婦和胎兒生長發育的特點,從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需要出發,提出了胎教院的教養宗旨。「今胎教院專為胎教以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蓋孕婦入院之后,以養胎為宗旨職業,其有礙此宗旨職業者,皆不可行也」。之後又把求安胎、保胎、養胎及生子最易無苦之新法,作為人本院胎教的根本宗旨。

1、醫護、飲食和衣著方面

醫護方面,康有為要求為了貫徹實行胎教宗旨,首先要做好養胎、保胎、安胎的工作,主要是掌握醫護、飲食和衣著三件具體事情。胎教院內要有良好的醫護設施和護理制度,備有各種婦科檢查儀器和生育設備,以及大醫生、小醫生和女看護若干人,選拔優秀醫生擔任接生者,「眾母妊胎時,既日有二醫視之,調養得宜」,醫護人員要細緻科學地做好安胎、保胎、養胎的工作。孕婦將臨盆時,由小醫生每日診視數次,「告之大醫生視察,預備產具」,把產室移置到安靜不畏風寒的地方,要求「產室設有樂室、書畫室及玻璃草木室,以為眾母不出門之清娛」,並備妥一切生產所需之物。安排孕婦移入產室后,女醫看護人即常時看護,「其飲食居處,皆女醫節度,務合於生產最適宜者」。醫生採取科學分娩方法,針對孕婦的高矮、胖瘦、年齡、健康而採取不同的分娩法,使產婦痛苦減到最低。分娩後,由「女看護人專為撫視,凡剪臍、洗浴、穿衣,皆女醫每日親為之」,「日視數次,隨時酌議」,「其助乳之法或養育之宜,由醫者隨時考查良方為之」。若有孕婦產後大出血,「應急補養,其飲食滋味,皆日有數醫診視,為之節度」。

康有為設計的胎教院醫護制度,對孕產婦產前產后的照顧極為周到。這一整套科學醫護設施和方法,已經揚棄了古代胎教封建迷信的缺點,加入了科學的內容,使胎教符合近代婦產醫學要求,把胎教學說提到更高的層次。

飲食方面,孕婦不得隨意飲食,每日由醫生按照各人體質及消化狀況,開具不同的食譜「孕婦飲食,由醫者選擇食品之最能養胎健體而后給之,並各因其人之強弱、精粗、動靜以定其多寡之數及消受之宜,每日開單,如給藥然」[58]。提出由醫生調節孕婦食物的項目及數量,變化菜色,這種做法符合孕婦身心特點,已經具有營養學、優生學、生理學的概念,比古代胎教學說中的食物禁忌,如忌食兔肉以防兔唇忌食生薑以免出生出六指兒要科學得多。

衣著方面,孕婦的衣褲鞋帽,都要由醫生加以選擇,符合各人體體型和懷胎生理變化狀況。他指出:「孕婦衣服冠履,隨時由醫生考察其最宜于孕婦身體者。辨其寒帶溫帶之殊,山海原隰之異。若中華纏足,西歐細腰,雕琢人體,既為文明世所不許,而尤為孕婦之大忌」。他特別反對歐美婦女在跳舞、宴會時那種袒肩露臂的衣著,認為易造成感冒,應當嚴禁,其反對纏足,更具有反封建束縛的意義。

2、孕婦教育工作:女傅、美育

做好孕婦教育工作是胎教宗旨的第二個要義。康有為認為胎教根本目的是「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從消極而言要防止各種邪念感入,不使物感情移而誤其胎元;從積極而言則須對孕婦培育德性,萌發仁心,孕育博愛,形成方正和平的心境,進而施以良好影響于胎兒。因此,規定孕婦入院後,「每日有女師講人道之公理、仁愛慈惠之故事,高妙精微之新理,以涵養其仁心」,「又有女保醫生講全體之用、衛生之法、生產之宜忌、育子之良法,使之了然自解」。還要求孕婦在院中所讀之書及所見的畫,要符合中正、和純、慈惠、仁愛、純粹的標準,不得收藏張貼淫穢、貪殺、凶惡、奸偷、邪詭的書畫,並把婦純正、吉祥的故事及嘉言懿行編成《胎教叢編》一書,以供孕婦閱讀,或為她們宣講[59]

康有為認為「孕婦為大地眾母,為天下傳種。種之佳否,皆視其母。故當一女傅傳教之監之」。女傅由醫生中之賢明惠慈者選任之,平時職責是教育孕婦,和孕婦一起生活,

隨之出入,以傳其德義,化其氣質,令孕婦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道惡言,鼻不聞惡臭,身不近惡人,心不知惡事,使耳目之所染,心知之所遇,無非高妙、仁慈、廣大、和平、安樂之事。……孕婦出入游觀、宴會,前警后蹕,凡有異形、怪事、惡聲、惡色、刑人、惡言皆走避,無使有絲毫入于孕婦之耳目,以感動其魂知,此為胎教第一要義[60]

強調孕婦必須受到良好的德性行誼的教育,使之影響胎兒。以上的作法實際上是把賈誼《新書》的胎教內容更為具體化,並且解釋了孕婦遠離諸惡仍是要變化腹中胎兒的氣質。

康有為特別強調女傳切實負責,嚴加管束,孕婦入院後,「自以高潔、寡欲、學道、養身為正誼,雖許其與男子往還,若其交合宜否,隨時由醫生考驗」。他指出,孕婦入胎教院是節欲奉公之期,「非行樂之時」,因此要求孕婦:

欣喜觀愛,中正無邪,情欲之感無介于儀容,燕私之情不形于動靜,無愛私愁感以亂其中,生子乃能和平中正。……若有私交,則有愛私、愁感、纏綿、歌泣、死生、優患、得失、變亂感動其中,則胎孕感之,必不能和平中正

為強調孕婦入院后須節欲,嚴禁與男人交游、交合,以確保孕婦的心境達致「和平中正」,以促使兒在腹中能有良好的身心發展。

康有為還十分注意對孕婦進行美育,並通過孕婦施良好影響于胎兒。他要求院內設有琴樂歌管,「取其最和平中正者,常以聲樂齊其耳」,「必能養性情而發神智」。「產室常有人鼓琴誦詩于將產已產之時,產母未能自由之日」,使孕婦心境和樂、怡悅、中正。康有為對孕婦進行琴樂歌管、樂律、鼓琴誦詩、圖畫、工藝的教育,實際上包含了樂教、詩教、美育、藝教的廣泛內容,這和蔡元培的胎兒美育、家庭美育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三)人事管理制度

康有為根據《大同書》的理想社會要求和人本院胎教宗旨的規定,對該院的領導、教師、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都作了明確細緻的規定。人本院「有司皆以婦女曾業醫者充之,由眾公舉其仁慈智慧尤深者,其員數、俸數隨時視人數多寡公議」。全院設有大小醫生和護理看護人員,負責安胎、保胎、養胎和無痛產子,「凡剪臍、洗浴、穿衣皆女醫每日親為之。醫者日視數次,隨時酌議」。平日護理病婦,安排飲良居處,確定適合衣著,保障產後補養,考求養子壯健之宜。在《大同書》中,康有為對醫生,看護人女師、女傅、保、管院人的職責規定得很具體:

「女師」:為胎教的主要施教者,每日負責對孕婦宣講人道公理,仁愛慈惠故事,督導孕婦閱讀《胎教叢編》等書畫,進行琴樂歌管的教育,講解生理學和婦產科學知識。

「女傅」:負責教育、監督孕婦按規定進行胎教,是對孕婦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德育老師。「女傅亦自醫出,公舉為之,視孕婦多寡而言」。其主要職責是「隨之出入,同其起居,以傳其德義,化其氣質」,監管其出游安危,禁其與不軌之人交往[61]

「保」:相當於保姆,負責人本院孕婦的生活管理和衛生清潔工作。「各看護人皆用女子,其名曰保。由總醫生擇其德性慈祥,身體強健,資稟聰敏,有恆心而無倦性者為之[62]

「管院人」:人本院(胎教院)的總領稱「管院人」,由賢德傑俊、仁愛慈惠,精通婦學、生理學的女醫生充任,作為全院最高行政長官,全面負責各項院務工作。

康有為要求孕婦入院後,一切衣食住行都應由醫生安排、照顧,有專門的女傅為其講課,使孕婦學習「人類公理」、「育兒之法」等知識,還要為孕婦選取所看之畫、所讀之書,注意交往的人,使樂音不絕於耳。總之,一切皆為了保證胎教的正確實施以及使胎兒得到良好的生長發育為前提,因此康有為還為人本院制訂了各項制度和各種具體規定,包括:

1、婦女有孕,皆應入院。其孕之月數多少乃入院,隨時由醫生公議。然世愈太平,則教養密。其始平世或六月乃入,其中平世則三月乃入,其極平世則有孕即入,略可因世之進化、養資之足否以定之
2婦女有胎,則其身已屬公,故公養之,不可再縱私樂以負公任也。若縱和樂以負公任,與奉官而曠職受贓同科矣[63]
3、入人本院後,孕婦不能隨便與男人交往。為保人元胎本,必須禁限其與男子交合,由醫生監節之。
4、孕婦必須受醫生、師傅、保護人的勸教與安排,
其有跳舞之事,弦歌之雅,登高臨深,坐作進退,出入周旋,嬉游走舞,皆由醫生體察,加以節度」。
5、嚴禁墮胎,違者依法重處。「為全地人種之故而保全之,則禁墮胎乃第一要義」,「有犯此者,重則監禁終身,充當苦工,溢為不仁,剝削名譽;輕則以有胎之月數為監禁之年數,即出監禁,別異冠服,戴墮胎之章,人皆不齒」[64]
這些具體的規定,把胎教水平提到從來未有過的高度,現康有為把廣大苦難婦女的深切同情。

康有為在胎教管理上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嚴格奬懲制度。認為孕婦十分重要,應該提高其社會地位。:「孕婦代天生人,為公產人,蓋眾人之母也。況既無將來有子尊養之望,而有懷胎生子之苦,又須節欲謝交,乃一極苦難之事。公眾宜為天尊之為公敬之。故當立崇貴孕婦之禮」,公民在公共場所遇見孕婦,應起立敬禮。康有為認為:「婦女以生人為大任,故公立政府尊崇之、敬養之」,指出「孕婦代天生人,為公產人,蓋眾人之母也。」且孕婦有生子之苦,故「公眾宜為天尊之,為公敬之。」他提出孕婦每生一胎,政府都應給與「寶星」的獎勵:「凡孕婦皆作公職之員,故得養祿,貴于齊民。凡入院之孕婦,皆當號為眾母,贈以寶星,所在禮貌,皆尊異于眾焉。[65]把為天生子、為公盡職視為神聖光榮的事[66]孕婦如若違反規定,自行墮胎,則嚴加懲罰,重至終身監禁。獎罰分明,毫不含糊,為的就是讓胎兒在先天上就具有好的條件。

對婦產醫生,康有為也十分推崇,若醫務工作卓有成績,則給予重獎。醫生「最得宜之法,令孕婦懷胎生子絕無痛苦者,予以最崇高之寶星及厚賞」,「其十全無缺者,再若干人賞榮銜。有不合法或不得成全者,俸金多者削名譽」又規定「其醫生密為墮胎之方,藥肆密賣墮胎之藥,皆為禍首,罪比殺人,並終身監禁,剝削名譽;或輕減數年,出監后異其冠冣,仍戴墮胎之章,終身不齒。所有為師為長尊榮之職皆不許允,合眾、宴會、公議之事皆不得預,懸為厲禁,庶幾少免[67],可以看出對進行墮胎的醫生處罰非常重,對於有功的醫生,則給予寶星獎章及厚賞,同時給予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

人本院(胎教院)教師(女師、女傅)和保姆,成績優異者亦予重獎,列為升職的必備條件,若工作失職,則予處罰。如保姆的選擇,「妥否由產母品定,若其不妥,由產母告明司事易人,若被易逐,則減削名譽,終身不得遷上職。一年為一期,若至斷乳時產母出院,稱其慈美,即由公贈以慈保寶星以為榮耀」。獎懲分明,褒貶得度。

康有為的人本院胎教學說,繼承了古代傳統胎教之精華,在許多方面抛棄缺乏根據的民俗信仰之缺失,賦予科學的內容,在環境選擇、教養宗旨及其實施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尤其是他創立人本院以對孕婦進行集體胎教的主張,十分獨特,實為古所未有。其胎教學說,上承古代《大戴禮記》、劉向《列女傳》、賈誼《賈子新書》、《顏氏家訓》、張華《博物志》等的胎教學說,下啟蔡元培先生的胎教理論,糅合古今,融通中西,既源自於中國古代及民間的傳統,又吸收清代中葉以後逐漸傳入中國的民主與科學思想,因此,他的胎教思想儘管也有不足之處,但與古代的胎教思想相比,無疑是向前進一步,增加了一定的的科學成分。

康有為的胎教理論也有些主觀空想成分;有一些主張仍然脫離不了民俗色彩。如他說:

嘗見吾今人生子有面分兩色者,人皆駭異,究其所由,則以孕婦好看演戲,而劇場有塗面者,孕婦尤為賞心,一念所動,遂如影相之照,深入胎中,乃成著色」。[68]

認為孕婦看戲時,看到了大花臉角色,以致臉有雜色,這是受了古代胎教「外象內感」的影響,缺乏科學根據,但瑕不掩瑜。

康有為提出的創立孕婦集體胎教機關──胎教院(人本院),實屬古未有,為學前教育史的首創。康有為揚棄了古代胎教的巫術色彩和以鬼神觀念解說病因的缺失,吸取近代科學養胎、保胎、育兒的經驗,創立了備中國特色的胎教學說,成為中國胎教理論發展史上一塊新的里程碑。

第五節、傳統胎教學說對今人的啟示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胎教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胎教實踐中,儒、釋、道、醫諸家學說融合,到了清未更進一步與現在醫學結合,成為一套理論精實,並具有相當程度的實證經驗成果; 這些成果對於今日的社會而言,如果我們能夠整理並總結這些胎教經驗與學說,並吸取其中的精華,這對於現代的社會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努力使孕婦心情保持愉悅

古代胎教學說要求孕婦必慎所感,注意精神因素影響,因為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主張孕婦要多聽美言,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不聞惡聲,因而要求孕婦保持愉快、歡樂的情緒,促進胎兒正常發育。而排除煩惱、忿怒、憂慮的心理因素。現代生理學、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母親的情緒、心態,對胎兒發育影響很大。因為情緒影響和節制著人的一切生理活動,直接影響孕婦和胎兒健康和發育。實驗研究者無數次試驗表明,孕婦在情緒異常(如驚慌、悲傷、恐怖、焦慮等)情況下,控制身體內臟活動的植物神經系統會將情緒異常所引起的神經衝動傳達到各內分泌腺,使某些激素的分泌量突然增加,血液成分將因此發生變化,引起孕婦生理活動的不良變化,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有關研究證實,孕婦如果焦慮不安,血液中會出現一種叫「卡泰霍洛明」的化學物質,它可以通過臍帶使胎兒也感到焦慮不安,這些孩子出生後比其他孩子更愛哭鬧。妊娠早期持續的緊張、焦慮、憂郁和情緒紛亂,異造成嬰兒唇裂、腭裂和腦積水之類的先天缺陷,出生後喜歡哭鬧、不愛睡覺、不佳。嚴重的精神刺激、驚恐、打繫和悲傷所引起的情緒,造成嬰兒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學者研究發現患有先天性癲癇的兒童,往往與母親孕期受驚恐懼和精神紊亂有直接的的關係。據天津市有關弱智兒童的調查發現,由於唐山大地震使許多孕婦驚恐、焦慮、悲傷,在這一年出生的孩子,智力低下者所占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年份。有人對德國畸形嬰兒進行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在希特勒前期嬰兒畸形率是0.07%;希特勒戰時的嬰兒畸形率是2.6%;戰後嬰兒畸形率是6.5%。這些研究表明,古人所說的「懷孕受驚,則子多胎驚…懷孕恐懼,則子多癲癇,懷孕常挾憤怒之心,則子多暴狠」(《醫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古代學者研究表明,胎兒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的演進態勢的。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十〈胎教門〉引〈五臟論〉指出:

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七月游其魂,兒能動左手;八月游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69]

據現代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研究得知,約在懷孕的第八週,胎兒的大腦皮層已約略可辨,腦兒雛形。懷孕的第十到十八週,是胎兒的腦細胞生長的第一個高峰,到第二十三週時,胎兒的大腦皮層的六層結構已成形,大部分腦細胞在出生前分裂成形。胎兒七八月大,胎兒的大腦功能開始具備,胎兒至九月十月,大腦重量接近350。在懷孕期間,母體受到良好刺激,保持愉快的心情,十分有利於胎兒腦細胞的分裂繁殖。胎兒大腦細胞的有絲分裂在妊娠後期最為活躍,這個時期應該特別注重孕婦心理,使其多聽美聲,多視美物,多想樂事,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萬氏育嬰家祕》)進行音樂胎教,保持舒暢、和樂的心境,這對於胎兒大腦發育和日後智力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落實優生優育

所謂的優生是指透過一系列措施,淘汰劣種,繁殖優良的後代。我國古代胎教學說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優生」這個名詞,但卻已有類似的思想,首先古人非常重視配偶的選擇。西漢賈誼就提倡選擇品德好的人為婚配對象,《賈子新書》提出:「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使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防止養乳虎將傷天下。」清代張履祥在他的《訓子語》中指出:「無家教之族切不可與為婚姻。娶婦固不可,嫁女亦不可」。要求娶婦與嫁女都要選擇有德之人。

在擇優配偶中,古人還強調雙方身體健康,擇偶要選取無疾、無傷、康健之人,尤其強調禁止同姓結婚和近親婚配。《禮記‧曲禮》、《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都有反對同姓結婚的論述。古人已深刻認識到近親結婚禍害後代。光緒六年在浙江發現一塊碑石,上刻政府律令:若娶己之姑、兩姨姐妹之親,男女各杖一百,離異。這表明我國古代官府中確有智者。他們對於近親婚配的科學認識又達到一個新的層次,故能在行動上運用政府法令形式對犯者採取嚴厲的行政懲戒措施。

其次古人提倡晚婚,《周禮‧地官‧媒氏》提出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古籍如《尚書大傳》、《禮記》、《婦人大全良方》、《褚氏遺書》、《萬氏家傳養生四要》等,都提倡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才結婚。只有到了這個年齡以上,男女整個身心全面成熟,才有能力培育出強健、智慧、長壽的後代。若過早結婚,男女雙方身心發育不成熟,則生育容易夭折,導致不孕或孕育體弱多病的後代。再次,古代胎教者還提倡孕婦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胎、安胎、養胎,孕期禁止房事,注意營養和醫護,這些都是正確的。

以上為古代胎教學說中有關優生的思想,是我國古代胎教經驗的總結。它反映了古人對優生優育的基本要求,揭示了某些符合生理心理實際情況的客觀規律,包含了今天的優生學、生理學;胚胎學、解剖學的某些理論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古代優生優育的思想,不僅當時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1985年的統計,中國每年大約有超過十五萬異常胎兒,主要原因是:近親結婚、早婚、配偶身體不健康、生育過密、營養失調、酗酒、吸烟等。借鑑古代優生思想,對於生育健康、智慧的孩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借鑑古人胎教學說中關於擇優配偶、禁止近親婚配、提倡晚婚、選擇最佳婚育年齡、注意營養和醫護、做好安胎保胎和養胎工作等項目,對提高現代社會人口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提供孕婦安全、和諧的外在環境

古代胎教學說要求孕婦處於優良的環境條件,使孕婦受到良好的影響,產生美好的感受,通過薰漬陶染,潛移化,使胎兒受到教育感化,古人把這種經驗概括為「外象內感」說。在外象內感的下,古人強調從三個方面為孕婦創設盡可能美好的環境:一是要求有一個適當的氣候環境,不應過熱或過寒。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全云:「婦人受胎之后,……避寒暑,常得清純和平之氣以養其胎,則胎元完固,生子無疾」。(《廣嗣紀要‧養胎》)為什麼孕婦要避寒暑呢?這是因為「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俱熱,得寒俱寒」,過熱過,都會造成孕婦不適,進而影響胎兒身心發展,只有適中的氣候,呼吸清純和平之氣,才有利於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就像康有為認為「非洲人之黑面銀牙,尖腮斜面,腦后頤前,固由傳種,亦半由生長熱地,居住山谷致之也」。他主張孕婦處於不寒不熱的溫冷帶較為適宜,「今欲定胎教之地皆立于溫冷帶間,以受寒氣而行凝固,得紅白而去藍黑,以為人種改良之計」。

二是要求有一個安靜優美的居環境。安靜的環境,有利于孕婦休息,能使胎兒避免噪音的刺激,身心發育正常。要求孕婦創設優美的視聽環境,避免看到各種丑物丑人,要求孕婦多看孔雀開屏等美好事物,觀賞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鳥語花香佳麗景色,多聽美音,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每日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如此則生子皆良。

三是處於﹝危險、無危害,安全﹞的環境,使孕婦生活在有安全感的環境裏。氣溫適中、居室環境優美、注意安全三個方面,強調重視內部外部條件對孕婦的影響,創造一個有利於胎兒發育的環境,使胎兒能在良好的環境之下健康成長,這是合理的、科學的主張。

對於胎兒在母親腹中的感受能力,能否進行音樂胎教,醫學學界、心理學界的專家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學者、專家經過實驗證明: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均可以穿過人體進入子宮,作用于胎兒,其中低頻率的聲音傳入的效果好。胎兒樂於接受低沉委婉的音樂,而不願意接受高、尖、細的聲音刺激。由父親用低婉的音調給胎兒唱歌、說話,嬰兒出生後往往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在胎兒七八個月時,有規律地傾聽採用巴松管演奏的樂典,胎兒即在母腹中出現安祥舒展的蠕動。醫學研究證明,胎兒的耳目和感覺在母體中逐漸趨於完善。在妊娠中期,胎兒中耳發育完成,對血液的湍流聲,母親的心音和腸道的蠕動聲,都已清楚地聽到,並能做出反應。美國托馬斯。伯尼博所著的《神祕的胎兒生活》中指出,胎兒具有奇異的潛在能力,甚至能粗解母親的思想感情。英國胎兒心理學會會長米歇爾克萊門指出,當把懷孕六個月中母親的歌聲錄音在嬰兒出生後給他重時,嬰兒會十分激動地作出反應。這一切中外實驗研究證明,胎兒對外界環境中的聲音刺激是有感覺、有反應的,音樂胎教是可行的。古人要求孕婦多聽美音,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彈琴瑟,和情性是有道理的。

今天我們實行胎教的時候,應該借鑑古代胎教學說中重視內外部環境影響的經驗,積極創設條件,努力使孕婦有一個適中的氣候環境,優美安全安靜的周邊環境,優良的視聽環境,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音樂胎教,多讓孕婦和胎兒聽些悅耳、歡樂、輕柔、舒暢的音樂,使母子身心健康,胎兒正常發育。

四、  加強對孕婦的教育

古人論胎教之道,認為母親的行、坐、臥、立、動、靜都會直接影響到胎兒的正常發育,故強調孕婦「勿登高,勿臨險,自妊娠之後,則須行坐端嚴」(《萬氏育嬰家祕胎養以保其真》)「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駡,胎教之謂也。」(《賈子新書‧胎教》)這就明確地規定了孕婦的寢、坐、立、視、聽都要有正確的姿勢,符合禮教的要求,其保持孕婦身心平衡和正常姿態的要求,還是有生理學、婦產科學的依據的,應予肯定。古人還要求孕婦在飲食方面,節嗜欲,不食邪味,禁忌辛熱,避免吃有毒食物,飲食清淡,饑飽適中。這些要求,雖然有些不盡科學,存在時代的局限性,但總體而言,有利於母親的健康和胎兒的正常發育,值得我們借鏡。


小結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由兩漢至清,胎教的發展共有以下特徵:
兩漢時期,最早的資料來源可以上溯至賈誼的《新書》,其胎教思想與儒家思想相應:提出即孕婦生活中的一切內容都應該符合「禮」的要求與規範,提出「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其依據為周成王之母實施胎教。這兩項論述影響甚鉅,後世儒者論胎教始終脫離不了,有者照抄,有者稍加增減。同為兩漢時期之《史記》、《大戴禮記》、《烈女傳》皆以之為主要之胎教內容。司馬遷《史記》把胎教的典範人物定調為文王之母,後世胎教說法皆因之。劉向《列女傳》擴充了胎教原理,認為胎教之所以能達到效果是基於「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的原因,成為後世以「外象內感」論胎教的肇始者。東漢王充《論衡》雖亦繼承賈誼《新書》之胎教內容,然對「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的外象內感思想增加了以「氣」相感的理論,並更精細地以「性」、「命」分論世人一生之壽夭與際遇,而「外象內感」說的基礎至此基於完備。《論衡》率先對食忌的部份標明具體的「邪味」並提出其作用,由此可以發現民俗的思想意識已開始滲入源自上層社會的胎教思想,此外,《論衡》引《禮記.月令》:「是月也,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者,生子不備,必有大凶。」指出受孕時機與胎兒性情之間的關係,影響了後世中醫的「養生」與房中思想。

胎教思想的主要內容與理論基礎在兩漢時期可說已然殿定,至魏晉六朝之際則又有兩項新的發展:其一是民俗思想的滲透,其二是進一步中醫思想之融合。張華《博物志》呈現的是民俗思想的滲透,《洞玄子》展現的是房中思想與儒家禮教的合流,這裏最值得注意的是北齊徐之才的《逐月養胎法》。《逐月養胎方》除了展現醫學上的胎兒發育觀之外,在食忌的部份大量吸收了民俗的觀點,並以禮教觀點約束孕婦的視、聽、言、動,是一部集醫方、民俗、禮教、房中(養生)為一的胎教思想,後世醫書及胎教思想皆受其影響甚深,宋代以後醫書則增多了婦科的觀點,及至清代中葉以後,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才又開啟胎教思想的另一樣貌,在中西學交融的情形下,產生更進一步的強化人種的優生思想,並以更科學的思維呈現母親的各項行為舉止與胎兒品德、智力、體能的關係。




[1]周一謀、蕭佐桃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台北:樂群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頁344352
[2] 有始必有終;重視開端和結局。
[3]玉版: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金匱:亦作金櫃,即銅制的櫃子,用以收藏文獻或文物。
[4] 《漢書‧藝文志》有小說家青史子五十三篇。
[5] 《大戴禮記》做「宴室」,即側室,由文中的太師、太宰、太卜、諸官隨侍在旁,足見蔞室不會太小。《禮記‧內則》作側室:「妻將生子,及月辰,居側室」。
[6] 《大戴禮記》做「縕瑟」;按住樂器。
[7] 按照四時節令供應的菜餚,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引《食醫職》:「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東多鹹。
[8]漢.賈誼:《新書》,見《二十二子》第十三冊,台北:先知出版社,出版年份不詳,頁300-311。或《新譯新書讀本》,頁411493
[9] 備註:賈誼所提出的施行胎教的婦人為周成王之母,和《大戴》、《列女傳》為周文王之母太任有別。
[10] 跛。
[11] 註:辛、辣、苦、澀。
[12]漢代劉向著、張敬註釋:《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書局,民國83年初版。
[13]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卷三,見《四部刊要》經部‧三禮卷,2004年,3月,頁6062
[14] 由文獻看來,早期的胎教多預設胎兒為男性,但即使貴為皇后也不能保證所懷的都是王子。
[15] 周武王滅了商紂王,創立周朝,之後把先父尊為文王,把曾祖父尊為周太王。其母親、祖母、增祖母懷孕時都是諸侯國的妻子,所以只能算是夫人而非皇后;皇后的身份是後代所追加。
[16] 《禮記‧內則》:「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
[17]如南宋名醫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十〈胎教門‧妊子論第二〉云:「自妊娠之後,……耳不聞非言,目不觀惡事,如此則生男女福壽敦厚,忠孝賢明。不然則男女既生,則多鄙賤,不壽而愚,此所謂因外象內感也。[17]可知後期的人認為不論腹中胎兒是男是女,都應積極施以胎教。
[18]蔡鎮楚註釋:《新譯論衡讀本.命義篇》,台北:商務書局,民國86年,頁67
[19]同上註,《新譯論衡讀本.命義》:「天有百官,有眾星。天施氣而眾星佈精,天所施氣,眾星之氣在其中矣。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頁6
[20] 蔡鎮楚註釋:《新譯論衡讀本.命義篇》,台北:商務書局,民國86年,頁6768
[21] 同上註,頁66
[22] 同上註,頁69
[23]同上註,頁68
[24]同上註,頁70
[25]同上註,頁70
[26]南鄭人楗為太守趙宣妻子,主張通過教育使女子的中性變為善性,書中提到胎教:「吾之妊身,在乎正順,及其生也,思存於撫愛。」(見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下,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
[27] 東漢明帝劉莊之后,東漢章帝之養母,東漢名將馬援之女,謚號明德皇后。
[28] 羆,熊的一種。狂鳥、秩秩均鳥名,見《爾雅‧釋鳥》。狂鳥五色而有冠,秩秩如雉而黑,棲於海中山上,被稱為海雉。
[29] 邪色,指不正之色。古代以青、赤、黃、白、黑五種純色為正色,兩色相雜則為不正之色。
[30]西晉張華著,民國祝鴻杰譯註:《博物志》卷二〈雜說下〉,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5月初版,頁293294
[31] 《史記‧孔子世家》索引:「蓋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所謂的野合指的是不合於禮儀的婚配。
[32] 同上註,頁294-295
[33] 摘自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附〈逐月養胎方〉,見李長福等編著:《孫思邈養生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4月,頁206212
[34]中庸,這裏指中等之材。
[35] 程小銘譯註:《顏氏家訓》,台灣古籍出版社,19981130,頁911
[36] 《女孝經》〈胎教章第十六〉,台北:藝文出版社,民國60年,頁60
[37] 《新譯論衡讀本.命義》頁69
[38] 唐代已有著名女性詩人如薜濤、魚玄機,可見唐代女性已比其他時代女性更有機會接受教育並有更為高度的成就。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養胎》亦云「口誦詩書古今箴誡」由此或可佐證《女孝經》中孕婦誦詩書,講禮樂的現象。
[39]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養胎〉。
[40] 《唐會要》卷八二〈當直〉。
[41]南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見盛維忠主編:《陳自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0月,頁116
[42]傳統儒家的胎教,多半預設胎兒的性別為男性,對女嬰則甚少著墨。
[43] 朱熹:《小學集註‧內篇‧立教》,台北:中華書局,民國602月台2版,頁12
[44]元代朱震亨:《格致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8
[45] 同上註,頁89
[46]按:徐春甫雖云後世(至明代)有關胎養的理論不能超越隋巢元方《諸病元侯論》的觀點,但巢元方之前已有北齊徐之才《逐月養胎方》對胎教胎養已有完整的論述(參見本章第二節),巢元方所述亦不見得超越徐之才。
[47]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9月,頁760762

[48]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五,〈轉女為男法〉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9月,頁762763
[49] 此書後來捲入明神宗立太子的「爭國本」事件中,被打為妖書而不復流傳。
[50] 《教女遺規》中篇。
[51] 《蒙養鏡序》,見《嚴復集》第二冊,中華書局19861月出版,頁254255
[52]康有為《大同書.己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0月,頁227-228
[53] 康有為《大同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0月,頁230
[54]康有為《大同書》,頁231
[55]康有為《大同書》,頁237238
[56]康有為《大同書》,頁232
[57]康有為《大同書》,頁232
[58]康有為《大同書》,頁235
[59]康有為《大同書》,頁238
[60]康有為《大同書》,頁236
[61]康有為《大同書》,頁236
[62]康有為《大同書》,頁235
[63]康有為《大同書》,頁234
[64]康有為《大同書》,頁242
[65]康有為《大同書》,頁235
[66]選自鐘昭華主編:《中國學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67]康有為《大同書》,頁232
[68]康有為《大同書》,頁237
[69]南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見盛維忠主編:《陳自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0月,頁116